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心得体会 > 正文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从连钢创新团队的事迹中能学到哪些宝贵的品质和精神)

2022-05-27 10:49:00心得体会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从连钢创新团队的事迹中能学到哪些宝贵的品质和精神),以供借鉴。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篇(从连钢创新团队的事迹中能学到哪些宝贵的品质和精神)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1

  转眼间,山东港口青岛港自动化码头投产运营已满三周年,偌大的码头和堆场空无一人,只有如同被赋予了生命一般的蓝色设备在静悄悄地自动运行,行云流水般地装卸着来自世界各地的集装箱。而在这平静的背后,是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更加忙碌紧张的工作节奏。

  从7年前方案开始攻关的那天起,办公室的灯就没在晚上十点前熄灭过。现在,加班奋战依然是团队的工作常态,他们不仅要继续冲击世界自动化码头效率的极限,更要实现自动化码头高度智能化的升级,用自主创新敲开未来港口的大门。

  团队中唯一的“女强人”李永翠已经好几年没有背过女式包,每天一台笔记本电脑陪伴着上下班,一有空就打开工作。“自动化码头把我的妈妈夺走了。”她的女儿小远扬一度对自动化码头产生抵触。

  团队的周兆君出差行程总是安排得满满当当,去天津设计院、上海振华,基本都是当天去当天回。最令他难忘的一次是确定轨道吊轨道扣件胶泥选型,一天之内马不停蹄地赶到天津和北京的两家生产商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下车后已是凌晨2点多。

  “自动化码头的智慧化程度进一步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不断完善,运行更加合理优化,维护工作量和成本显著降低,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张连钢说,“要保持自动化码头领域的领先地位,自主可控是核心。”

  激光扫描仪是自动化轨道吊的“眼睛”,轨道吊就是通过激光扫描仪来确定集装箱的位置,从而实现精准装卸,但这一领域仍为德国公司的进口产品所垄断。在张连钢的构想中,图像识别是替代激光扫描的一种新技术路线,可以实现更高的读取率和更出色的可靠性。

  这样的国产替代方案在自动化码头一期、二期工程中已经比比皆是:自动化码头桥吊的俯仰机构采用了国产的篱笆式卷筒,相比于动辄数十万美金的进口货,成本不到十分之一;AGV导引车摒弃了国外主流的铅酸电池,大胆采用自主研发的钛锂电池,实现了低成本、小容量、长寿命、轻量化,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一举节省换电站建设成本过亿元……

  着眼于港口实际需求,不断自主创新进行优化升级,正是这个可推广、可复制、可商业化的“平民码头”超越国外前辈的秘密。

  在妻子眼里,张连钢是个凡事都要做到一百分的典型理工男,最大的享受就是讨论和解决问题。

  90分往往就能引以为豪,要做到一百分何其困难。但对于自动化码头而言,这是由无数个细节的完美串联而成的大美,每一个环节都要不断优化以达到更优。

  怀着这颗初心,张连钢和他的团队还在继续迎接新挑战,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让自动化码头更深度进化,朝着“自学习、自完善、自组织”的高度智能化码头不断进发,在世界高科技码头之巅牢牢树立中国港口的地位。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这是许振超身为工人的梦想。

  1974年,许振超来到青岛港,成为一名码头工人,那时港口装卸作业方式落后,体力劳动繁重、工作环境艰苦。也因为集装箱装卸效率不高,日常工作中延误船期的事时有发生。

  后来,青岛港进口了一批现代化设备,许振超对此很感兴趣并勤于钻研,很快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但是他并未就此满足,他意识到在世界先进技术面前,仍然有很大的差距。

  虽然有了先进设备,但由于工人们不了解使用和维护技术,设备经常出故障,也因为他们自己修不了,就请来了外国厂家的工程师,在青岛港仅干了12天,就一下子拿走了好几万块人民币,这让许振超觉得不甘心。

  就是在这个时候,许振超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性,所以后来,他随身携带笔记本和英汉小词典,刻苦自学桥吊核心电路等知识,其中不少是英文资料。

  经过刻苦钻研,许振超的技术越来越好,成功练就了“一钩准”等“绝活”,带出了“王啸飞燕”等一大批具有社会影响的“绝活”品牌。

  2003年4月27日夜,许振超带领桥吊队的工友们,仅用6小时15分钟,就完成了“地中海法米娅”轮3400个标准箱的装卸,创出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

  此后五年,许振超带领桥吊队,又先后七次打破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使“振超效率”享誉全球。后来的他也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设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为集装箱码头技术和同事们一起努力创新。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振超效率”印证着一代代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的薪火相传,而享誉世界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的建成,为山东港口青岛港精神,增添新时代的奋斗底色。

  "不驰于空想、不慕于虚名,踏踏实实劳动、创新。”在4月23日举行的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事迹报告会上,许振超阐述了他对“振超效率”的精神内核的理解。全自动集装箱码头让他看到了更多年轻力量传递着这种拼命创新的精神。“我对山东港口青岛港的未来充满信心!”许振超说。不管是人工码头时代的“振超效率”,还是自动化码头时代的“连钢精神”,站在山东港口一体化的新起点上,山东港口青港人融入血脉的使命感,仍激励着他们步履不停、并肩前行。

学习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3

  “拼命都不一定能干好,不拼命肯定干不好”。在“连钢创新团队”成立之初张连钢就对自己这样说,他的整个团队也始终秉持着这种信念执着前行。整个团队就像一团火,不断释放着激情、激扬着斗志,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不怕难的勇气,一门心思扑在项目上,一遍遍地试,一点点地改,克服了数不清的困难和挫折。他们从不气馁,从未妥协,越挫越勇,向难题挑战,向权威叫板,在不断实践中登上全球自动化码头建设发展最高峰。团结协作的氛围影响着整个团队,成员们不敢有丝毫耽搁,生怕自己的进度慢了影响整个项目的建设进程。

  作为团队带头人,张连钢的“拼命”确实到了“忘我”的地步。“不能熬夜、不能劳累”的医嘱统统被抛在了脑后,党员领导干部实干在先,他带领整个团队忘我拼搏、奋勇向前。团队IT组负责人李永翠,每天就是一台笔记本电脑陪伴着上下班,为了方便与国外专家技术交流,曾连续一年多的时间经常下半夜起来工作;负责网络系统的徐永宁,在码头数据中心调试的关键时期妻子确诊癌症,在妻子生命最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他白天上班,晚上陪床,从没有耽误过工作;堆场组的管廷敬,在最后攻坚决胜阶段,连续一个月顾不上回家,甚至在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赶回去见上最后一面……在自动化码头的建设中,一直在上演着这样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事例,深刻诠释着“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

  面对国外成熟经验在青岛港的“水土不服”,“连钢创新团队”敢于挑战国外权威,大胆地走自主攻关、自主创新的新路子,创造出适合中国自动化码头发展的全新模式,凭着一股不畏艰不畏难的劲头,大胆创新。按之前的国外惯例,自动化码头设计都是“串行分步”,即先聘请有关专业咨询师分专业作出咨询、进行论证,审核通过后再进行方案细化和设计集成。若这样做的话,规划设计至少要3年,从项目立项到建设完工则需要8—10年。“连钢创新团队”坚信“国外模式等不起!”,锐意推行流程再造,对项目组织设计大胆实行“并行协同”,实行规划设计、建设集成和商业运营“三位一体”,使得每个参与的人都全流程承担咨询师、设计者和经营者等多职责角色,统筹推进各项工作,结果硬是把国外常规设计工时压缩了三分之二,进一步推动了自动化码头系统集成创新,首创了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世界最轻、自动充电、续航时间无限制的自动导引车,轨道吊“一键锚定”系统等一批世界领先的最新技术。在此过程中,他们攻坚了一批世界级的原创性科研成果。如,ECS设备控制系统是码头的“小脑”核心,为了彻底摆脱国外技术垄断掣肘,“连钢创新团队”毅然放弃与国外唯一供货商的合作,自主研发,历经数月封闭攻关、艰难探索,最终成功上线运行,被业内称为“彻底改变了全球自动化码头的行业格局”;在全球率先创出AGV自动导引车充电新模式,打破了之前全球通用的铅酸电池方案技术垄断,被业内誉为“自动导引车充电模式重大革命”。截至目前,“连钢创新团队”已获受理、授权专利93项、论文发表47篇、标准制定12项、软件著作10项,获评“全球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建设杰出成就奖”“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中国港口协会、中国航海学会“科技进步特等奖”等海内外大奖30多项。先后20多次受邀参加国际会议并做主旨发言,赢得业内专家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