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观后感 > 正文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2022-10-15 14:10:00观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供大家阅读。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5篇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

《海上钢琴师》观后心得

  有人说,这是一个悲剧。而我却以为,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了。

  假如1900下了船,不外乎两种结局。一是彻底地被这个肮脏的世界同化;二是迷失了挚爱的方面、郁郁而终。而无论是哪一种,远没有死去幸福。

  惟有海洋这般广大的胸怀方可容得下他惊世绝艳的才华。即使陆地上有大把大把的金钱,有形形色色的美人,有灯红酒绿的生活,1900却不属于那里。不属于一个地方的人硬是待在那里,这才是个悲剧。很简单的一个道理,没有人可以说水里和地上哪个更好,鱼属于水,人属于地,只是适合不适合的问题。

  与MAX道别的时候,1900说:“原谅我,我的朋友,我不下船了”,不是不想下,而是他不知下了船该如何活下去。记得他决定下船的那一幕:1900在舷梯上站了很久,最后把帽子扔进大海,人却很坚定地走回了船。他不是没尝试过,终不能战胜他的内心,只因那里太纯净。他说他看到无数条街道,却不知道路该往哪里走。

  看到这里,应无人再指责他的懦弱了。所谓“不懦弱”的人们会在这个肮脏的世界上很圆滑地活着,他们或是有钱,或是有权,或是两者兼而有之。然而他们终究无法纯粹地活,因为爱而活。1900的“懦弱”令他保全了一颗完整而干净的心,令他的音乐永远流淌着纯净的气息。

  影片的末尾,1900对MAX说:“两条右臂能弹出什么音乐,希望天堂有钢琴。”我想,1900终是不属于人间,即使在这里,他获得过无数掌声。然而,他需要的不是这些。假如可以的话,他宁愿一个人,一架钢琴,就这样一直弹下去。

  天使不应在人间。正如1900最终选择与船一起炸毁,如此,海上会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曾经有个天才的钢琴师,他的音乐令所有人为之折服,他始终没有离开过大海,然而他的心却已到达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范文

《海上钢琴师》,以前本科的时候就看过,很喜欢,看过好几遍。在脑海里大致回忆了一下电影情节,感觉电影主题跟自己最近的想法相契合,正好可以说一说。 电影的具体情节就不复述了,相信很多人都看过。如果没看过,建议去找来看看,可能电影风格不一定是你喜欢的类型,但是只要沉下心来看完,心灵必然会受到触动;至少,电影中穿插的音乐,都很好听,也绝对不虚此行。

  不知从何时开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流行起来,经年不衰,时常能在各类文章、台词里看到,被众人奉为格言、座右铭,就连领导人讲话里也套用这句来彰显情怀。 但这句话美则美矣,做起来却很难。尘世喧嚣,我们需要跟各种事务、人物打交道,碰到的每一桩人事,做出的每一个选择,走进的每一段关系,都会影响我们的想法和心境,牵引我们的关注,不知不觉、匆匆忙忙、兜兜转转,某个时刻你停下来,突然发现自己已严重偏离了最初的想法,甚至变成了一个自己觉得陌生或者曾经讨厌的人,忘了初心。

  从某种角度上看,这部电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忘初心、始终专注于初心的故事。 电影男主角一九〇〇在一艘名为维吉尼亚的船上出生,被父母遗弃在船上,自此他这一生即与这艘船紧密相连。他把心性之锚定在船上,船虽然四处航行,但在他心里的位置一直固定不变。始终变化的是船每次航行沿途的风景、港口,以及每次抵达或驶离港口时上上下下的乘客,他们都是过客;船上的船员、乐队成员也是如此,大抵都想在岸上安家。而只有一九〇〇,生于斯,长于斯,最后死于斯,终其一生都没有离开过船,把船当作自己的家。

  此心安处是吾乡。正是因为他把心安放在船上,执着于本心,他与船的联系异常稳固,而与沿途、乘客等外界的联系微弱,所以他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从容欣赏沿途的风景,看着流动的乘客来来往往,观察他们的喜怒哀乐,而心魂安定,不被他们所牵引。这里有一个形式上的反差,船是漂泊而变动不居的,但船上一九〇〇的心却异常安定;岸上的居所是稳固不动的,但在岸上安家的人们的心却是漂泊的。

  一九〇〇的好友问他为什么不下船去岸上看看的时候,他回答道: 我想你们岸上的人把时间都浪费在问为什么上 冬天刚到就巴望着夏天赶紧到来,夏天来了又忧虑冬天还会再来 为此你们总是四处奔波,寻求一个四季如夏的世外桃源 这并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主角1900是一个被遗弃在蒸汽船上的孤儿,被一个好心的黑人烧炉工老丹尼收养了。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老丹尼不幸死亡,七岁大的1900再度成为孤儿。当美国警察上船搜查欲将他带往州立孤儿院时,他躲了起来。直到几天后的深夜中,人们才发现,1900满身煤灰地在钢琴上弹奏着不知名的美妙音乐!原来,从小被钢琴所吸引的1900凭借过人的天赋无师自通练就了一身高超技艺。他的天才琴技令当时最负盛名的爵士钢琴家都甘拜下风。但由于对红尘世俗的戒备和对陆地的恐惧,1900坚持不下船,哪怕是遇到了自己一见钟情的女孩。一次次地放弃机会与犹豫导致他对陆地、对城市越发恐慌、畏惧,乃至终生没下过船,直至船被炸毁的那一刻。

  生于船,长于船,死于船,是1900的一生。不敢下船,只因为害怕陆地与城市;不肯让人刻碟发行世界,只因为不想让自己的音乐离开自己。作为音乐天才的1900的种.种举动令我们十分不理解。

  但这一切又是有迹可循的。1900从小被人教育,除了那艘船上的人,其他人都是坏人,因此,1900对陆地充满好奇的同时又不得不对陆地心存戒意,以不大友好的目光去审视船上的游客;美国警察上船搜寻幼年的他时的跋扈,杰瑞钢琴师的自傲粗鲁及对他的不屑,三等舱美洲人偷人衣服、伪装成一等舱欧洲移民寻求艳遇的行径等,都令他对世俗越发恐惧。同时,1900想尽一切去了解陆地、世俗的本质意义。他对“未来”太过注重,想要因果,要尽头的执着,使他想不开也放不开。其实死,对于1900来说,未必是件坏事,或许也算是某种程度上的解脱吧。

  感慨天才钢琴师的选择。不过,如果1900能下船,有勇气去追求,也许,又是另一番光景,甚至成就一段不同的人生。我们该做的,是珍惜当下,把握机遇,不惧未来。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前几天把道友推荐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看完了。

  老实说,我没有看懂,但神奇的是,没有看懂的我,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的把这部电影看完了,没有快进,没有中途暂停去忙别的事。更神奇的是,看完后我又情不自禁的按了重播,再看一次,当然,就算看了第二遍,我还是没有看懂!只是第二次看完之后,我坐在了椅子上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呆,然后,我想,我看到了自己的琴键。

《海上钢琴师》是由一部意大利片,拍摄于,片中的时代背景是19,讲的是一个被抛弃在一艘名为“弗吉尼号”船上的婴儿,被一个黑人加煤工捡到,并起名丹尼,布德曼 T.D.莱蒙1900。

  1900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最后死于船上,他的一生,一眼望去,简单明了,唯一的精彩是他无师自通的钢琴技艺与自由恣意的音乐天赋。这并不算是个多精彩的故事,即使它深具传奇色彩,而且外国的,文艺片,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钢琴,这些元素都在拒绝着我去看这部电影。井底之蛙的我,对国外的文化呀,时代变迁呀是完全不懂的,我不懂国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更不懂电影里的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意识流态。

  我总觉得,文艺片这种东西,它必是和它所属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是血脉相连的,我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如果不懂这些,就去看一部文艺片,那只是看一场热闹,而且是一场看不懂的热闹,而不是看一部电影。有那个看热闹的时间,我还不如看一部国产的喜剧片,简单,易懂,不费脑,我个人的笑点比较底,不用多精良的制作,不用多高明的演技,不用多美妙的故事就能逗我笑上一部电影的时间,就能带给我一点因笑声引发的快乐。

  但道友强烈推荐,说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非常值得一看,于是我最终决定就看一看吧,因为经验告诉我,有些在我看来只是一场热闹的经典电影,他们的制作往往都非常精良,场景,服装,以及配乐都非常棒,何况还有漂亮的美人以及美人们精彩的演技。电影一开始,我就有了放弃看下去的念头了,因为这部外国的文艺片,它是用倒叙和插叙的表现手法来演绎,我的天呀,这是我最讨厌的表达手法,就连我最爱看的霹雳布袋戏里有用这种表达手法的线,我都看得特别不耐烦。但这放弃的念头只是在脑海里转了几圈,然后就渐渐消失了,也许是那个高大的,吊儿朗当的黑人加煤工,随意又小心翼翼的把婴儿抱起来的时候太温暖了吧,当然,也可能是小小的,八岁的1900太可爱了。反正吸引我看下去的绝对不是电影的表达手法有多高明,也不是演员们的演技,更不是那精美的服装,纸醉金迷的场景,因为我看了两遍了,依然没把这部电影的时间线给撸顺,也没有被哪位角色身上的服装惊艳到。

  我不懂欣赏钢琴曲,所以那场被捧为经典的钢琴决斗,我没有看懂,我的反应就像那个印度阿三哥一样,每一次他们对决完我就想问:“他输了吗?他赢了吗?我听不懂他第一次看到女主角时弹的曲子有多优美浪漫,我甚至觉得1900和迈克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一场钢琴滑行的恣意有点任性。甚至有些台词我都听得懵懵懂懂,不是很理解!

  但,我想,我懂得他为什么最后宁愿在船上被炸死,也不愿意离开,我想我懂得他在88个钢琴键和无数个钢琴键间做出选择时的清醒和悲怆。我想,吸引我一边不耐烦一边安安静静把这场电影看完,又情不自禁再看一遍的是主角1900那纯粹自我的灵魂,是他那看似天真懵懂实则深沉而清醒的人生态度。一千个人看《海上钢琴师》眼里看到的是一千个模样的1900,,有人看到了孤单,有人看到了纯粹,有人看到了胆怯,有人看到自由,有人看到了惊才绝艳,有人看到了天真,也有人看到了绝望,千种百态,因人而异。

  但,我想每个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都会有和迈克斯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不下船看看?一次,就一次,亲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考虑过吗?你可以随心所欲,你演奏得像神,人们会为您疯狂,你肯定能赠大钱的,伙计,买栋豪宅,成个家,想想吧?你不能一辈子在船上漂泊,世界就在外面,只隔着一块跳扳,你只需要走上几小步,一切都在跳板的另一头等着你呢,为什么不试一试?就一次,为什么不下船呢?因为,岸上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那不是他的琴。因为只愿意弹好自己可控制的88个琴键就好,在这88个可控制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乐章,这是他愿意做的。而在上帝无限的琴键上寻找自己,他不愿意,也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从来就知道自己在哪里,有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琴键在哪里。

  当我们不理解1900为什么不下船而感到愤怒的时候,其实把角度换一下,用同样的眼光审视一下自己,你会发现,我们中大多数人也只是一个不愿意下船的胆小鬼而己。更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下船并不是因为船上的生活就是自己内心正真想要的,只是大家都说船上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你也应该在船上生活,并且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珍惜,你看,大家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于是我们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跟着大家在船上,假装生活得很好,很快乐。唯有偶尔听到内心的呐喊和挣扎时,会有瞬间的动摇,会问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你坚定的回答,不是的。

  但是你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你依然将就着,每天重复着弹着那几个生活的音调,每天重复着在别人看来美满,但你自己却感到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你连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出无限的音乐你都做不到!你的不愿意改变不是因为你热爱你此时的生活,而是你害怕去改变而己。

  1900不下船并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害怕改变,也不是傲漫得不屑俗世红尘的卑劣混浊,他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呐喊,做了自己的灵魂的主人而己,而人的一生,最难的就是做自己。

  但现实中我们更多的人不愿下船却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是从来不曾正视过自己的内心,更不曾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悲哀了呀。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影评

  这部电影对我的影响算是比较大的,在我的人生观念形成中有可能已写下浓重的一笔。

  当然,这里展现的是一种不寻常的极端人生模式,或者说向大家展示了一种观念、一个可能性,刺激大家思考。但并不一定要去效仿。对每个人来说,人生就这么一次,无法假设、不能重来。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段独特的旅程,人生的选择没有高下优劣之分,也无须与其他人比较,重要的还是在于自己要好好用心享受人生旅程。

  但就跟其他好电影一样,这部电影之所以能打动我们,也在于它所展现的是一种好的事物、好的观念、好的生活方式,能引起大家的共鸣。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我们不一定要像一九〇〇那样生活,最后的结局对于他来说也许是最好的,但是这个结局过于决然,我们作为旁观者不免会觉得惋惜,也做不到。但是他的生活方式背后的心性、观念与品质,却值得我们好好琢磨,进而反思自己的人生。

  把视界再放宽些,好的艺术、哲学,乃至真、善、美等所有好的价值观,都能滋润人心,引人潜思,把人导向一种更平和的生活态度;接触、感染得多了,好的元素就会在内心逐渐积淀下来,充盈内心,在心里打造一份稳如磐石的锚,能帮助自己以不变应万变,从容应对这滚滚红尘、滔滔浊世。

  海上钢琴师电影观后感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2

  影片的开头先介绍了故事的叙述者——几乎身无分文的小号手迈克斯。随后镜头切换到1900生活的大船——Virginian号,船上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船头人满为患,镜头先后展示了贵妇、老者与贫民在船上的活动与神态。凭借不到两分钟与仅仅几个镜头,影片就展示出了当时的社会的贫富差距。

  对于社会的贫富差距,影片在富人与贫民之间明显地更“偏爱”贫民:领养1900的是在船底烧煤的工人丹尼、1900更热衷于在三等舱给贫民演奏,这大概是因为当他在头等舱开始自己的即兴表演时,那些绅士与贵妇们所能做的只有惊叫着,迈着小碎步“群魔乱舞”,而相比之下,三等舱的人们却能随着他翻飞的手指跳出欢快整齐的舞步。

  在几个乘客的特写后,有人指着不远处朦胧的自由女神像大喊:“美国!”镜头逐渐拉近,变成第一个喊出“美国”的人眼睛的特写,他的眼睛里投射出美国纽约林立的高楼大厦。在这之后,影片中曾多次出现主要人物眼睛的特写,而影片开头对这一小人物的特写,恰好反应了社会上人们一种普遍的,追名逐利的心态。

  影片中还多次出现爵士乐的元素。迈克斯擅长吹奏爵士;1900还是婴儿时被名为丹尼的黑人领养(爵士乐最早被黑人创造出来,是“黑人的音乐”);1900的弹奏模式也与爵士乐很相似:1900总是即兴编曲,而最初的爵士乐也需要演奏与即兴创作同时进行;影片的高潮部分是爵士的鼻祖杰尼与1900用钢琴对决……

  不仅如此,影片向观众透露着“喜爱爵士的人数正在减少”的信息:如乐器店老板对想要卖掉小号的迈克斯说:“战争结束了,人们想听点快乐活泼的音乐,不爱听爵士了。”如1900在船上演奏时总被指挥告诫:“按照正常的音调弹!”即按照写好的谱子演奏,而对于真正的爵士,即兴创作才是其精髓,因此这样的做法不免显得本末倒置。

  线索

  这部影片共有三条线索,分别是情节线:迈克斯的叙事过程以及寻找1900的过程;故事线:1900的人生经历;暗线:1900了解与接触陆地的过程。情节线与故事线以插叙的形式同时进行,合并成为主线,而暗线则埋藏在故事线中。

  影片以情节线开始,迈克斯在大船上,自述人生中最大的目标便是吹小号,这一充满希望与理想的镜头结束后,下一个镜头便是夜幕中,落魄的迈克斯将小号卖给乐器店店主的场景,从充满希望的暖色镜头到凄冷而充满无奈的场景,反差与对比引起的矛盾引起了观看者的兴趣。接着经过迈克斯与店主的“讨价还价”、迈克斯口中无人相信的故事、店主的盘问,一个个矛盾进行叠加最终引出了影片的主体——故事线。

  暗线是直接关系到电影主旨的线索。虽然1900一生从未踏上过陆地,但他的一生中,与陆地间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1900还是一个婴儿时,Virginian号上的工人、厨师不知如何使他对外面的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将他藏在船底。幼年的1900,对于陆地的印象一直都是模糊不清的。

  幼年的1900独自穿过船舱上的走廊时乘客们对他抛来的目光是他第一次接触外面的世界和“陆地上的人”,但这样的了解十分浅薄。

  1900第一次真正被外面的世界发现是在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在深夜弹奏钢琴时被惊讶的乘客发现。纯粹的音乐与陆地带来的世俗,这两样截然相反的事物几乎在同时进入了他的生命。

  1900遇到刚被选为船上乐队队员之一的迈克斯则是暗线的一转折点:原本来自陆地的人们只是聆听1900的琴声,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交流,仍然存在着鲜明的隔阂,就像舞厅的门将1900与跳舞的乘客相隔一样。而迈克斯的出现打破了这一隔阂,1900第一次与来自陆地的人交流、成为朋友,第一次从船员们之外的人的口中听到对外面世界的描述。1900与陆地的联系因为迈克斯而出现了飞跃——他们坐在钢琴凳上随着船身的摇晃颠簸而在空旷的舞厅里肆意滑行,接着,他们冲破、撞碎了那扇曾将1900与陆地上的人们隔开的那扇舞厅大门,这正象征着1900在迈克斯的帮助下,冲破了与陆地间的隔阂,对陆地的认知进入了一个新阶段,陆地在他的脑海中从朦胧变得清晰。

  从那以后,1900与陆地,与陆地上的人们的接触越发频繁:他在舞厅里为人们伴奏、在三等舱为人们带来音乐、与来自陆地的好友迈克斯交谈……接着,又一个转折点出现了——当1900在夜晚独奏时,一位意大利农民情不自禁地拉着手风琴与他进行了一小段二重奏。这位意大利农民因为听到了大海的声音而下决心放弃苦守自己的一小份田地,而到美国放手一搏。农民告诉1900生命是无限的,不应该永远停留在原地,而应该放手去追求新事物。他的经历深深打动了1900,让1900也想听大海的声音,也想到陆地上开始一段新生活。随后,听众的夸赞和期许、迈克斯极力地劝说他踏上陆地,这些都一步步加深了1900对迈上陆地的渴望。

  接着,由于1900的知名度,让爵士乐创始人杰尼开始关注他,杰尼相约与他用钢琴“决斗”,这是两条主线的高潮,却并不是暗线的高潮,而是为暗线的高潮做的一个响亮有力的铺垫。如果1900与陆地之间相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用数值计算,那么这场精彩的“斗琴”在大大提高了1900的知名度之外,也让他与陆地之间的联系值一路飙升到从未有过的高峰。因此,专门有人前来为他刻下了他与陆地间紧密联系的最好证明——一张碟片。

  在刻制碟片的过程中,1900从窗外看见了先前意大利农夫的小女儿,1900将他对这位年轻漂亮的女孩的爱慕之情化为了乐章被刻在了碟片中,希望将这张碟片赠给她。1900在她即将下船时叫住了她,他们进行了简短的对话,由于人群过于嘈杂,1900却未能将碟片送出去。女孩在与1900告别时,邀请他有空时来拜访,女孩的这一举动将1900对陆地的向往与好奇推上了最高峰。

  最终,1900下定决心要到陆地上看看,随着他一步步走下舷梯,随着城市的面貌在他面前越来越清晰,他的神色渐渐从原本的坚定而神采奕奕变得迷茫怅惘,最后,他停了下来,望着从烟囱向上空升去的黑色浓烟和纵横交错的马路。这一刻正是暗线的悄无声息的高潮,此时1900与陆地联系的紧密值达到了最高峰——他从未如此近距离地凝视城市。但这一刻只保持了几秒钟,他又大步返回了船舱。

  接连几天他都闭门不出,将刻好的碟片扳成碎块扔掉——这样一来,他就亲自销毁了与陆地之间联系的证明。

  最终,当迈克斯在废弃的Virginian号上找到躲藏多年的1900,1900才向他说出拒绝踏上陆地的真正原因——城市看上去无边无际,一直习惯弹奏拥有有限的琴键的钢琴的他面对无限的城市感受到无限的恐慌与迷茫;他看见滚滚浓烟,看见数不尽的大厦,看见匆匆来往的汽车和人群……他意识到这并不是属于他的世界。于是他选择在船舱里渡过余生,即使轮船被废弃,即使轮船被装上了炸药,即使自己与轮船一起被炸成碎片。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3

  这是一部触动心灵的电影,这是个让人爱亦不甘恨亦不忍的天纵奇才。他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名字—— 一九零零。

  从他被亲生父母遗弃在三角钢琴上的那一刻,从他被水手丹尼收养的那一天,就注定与音乐结下不解之缘,就必定一生漂泊。区区七尺之躯,短短几年光阴,居然能经天纬地,驰骋乐坛,不得不让人对他五体投地。他才华横溢,可以瞬间谱写经典乐章;他幽默风趣,令失声痛哭的朋友破涕为笑;他更浪漫多情,在颠簸的船舱中与钢琴共舞一曲,优美如斯。我为他深深着迷。

  不同于历史上任何一个天之骄子,他的人生既没有扣人心弦的跌宕起伏,亦无惊世的璀璨辉煌,简单四字——细水长流,即可概括全部。他藉籍无名,每天为富人穷人弹琴伴奏。那场与爵士之父意料之外确又情理之中的较量惊艳全场。

  然而是命运的安排,抑或它与我们开的又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是上帝的宠儿,抑或世界的弃儿?

  不被祝福地降生,是缺少证明的流民,是不被任何一个国家承认的驱逐者。他的诞生与死亡于世间没有任何影响。他在这喧闹的人世不会留下任何一个音符,他在这个片广博的土地不会留下一丝足迹。因此他拒绝出唱片,他的音乐与本人无法分割。如果这个世界无法接受他,他同样抛弃整个世界。但是即便如此,这个认知仍是他心中放不下忘不掉的伤痛。虽然他拒绝下船,但却渴望俯仰于天地之间,他有着一颗崇尚自由的灵魂。然而心底的魔床监禁了他的思想,束缚了他的肢体,无时无刻地折磨着他。但值得欣慰的是,拥有一位相知的知己是他最大的幸福。于是他痛并快乐着。

  导演兼编剧Giuseppe Tornatore不是一位乐于煽情的艺术家。对于一九零零姗姗来迟的初恋并没有故意渲染。爱情的脚步翩然而至:作曲时,一位美丽的女士出现在一九零零的视野中,于是情窦初开,一见钟情,做尽恋爱中小伙子会做的。姑娘对他亦有好感。然有情人不一定终成眷属,姑娘到站了。临走前留下家庭住址让一九零零去找她。一九零零模糊地答应着。爱情能让世间最懦弱的人变勇敢。恋爱的激情唤起人们打破桎梏的勇气。姑娘走后没多久,一九零零决定下船。但就在我们万分期待中,这位被万物无限眷恋的男主角却突然停在了楼梯中央,在半空中茫然地望着眼前的城市,用力得仿佛这一生一次就够了,然后将礼帽甩进海里,毫不犹豫地回头。

  相信看完电影的朋友都无法忘却一九零零辛酸苦楚的眼神,那里溢满忧伤。既然如此决绝为何流露出如此让人心疼的目光?既然如此厌恶陆地又为何总是透过窗口目送每个乘客离去,久久不语?

“钢琴有八十八个琴键,我可以很好地控制它,奏出完美的音乐。但当我站在那个城市面前,我看不到它的尽头。每个街区都有上千条街,每条街都有上千个十字路口。我不知道要怎么选择。谁来告诉我该怎么选择?”

  原来不是不想,而是不会吗?

  在他三十多年的生命中,从来没有人教导他应该怎样选择。曾经有一个叫做丹尼的老家伙告诉他,妈妈是一匹赛马,买对了你就赢了,但他还来不及说要怎样才能买对那匹马时就永远地离开了一九零零;曾经他的童年只是孤独地在渡轮昏暗的一角中度过,趴在窗边看着温暖的海水,睁着他那双蔚蓝的眼睛深深地看着,进行与大海的交流,虽然那总是他的独角戏;曾经有无数个夜晚他蜷曲着辗转难眠……

  渡船的寿命有限,人的生命亦有尽头。孩提时的一九零零和着哇哇的啼哭声降生于维珍尼亚号,离去时亦在满足中与它一起粉身碎骨。满足吗?为什么?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还有人说:“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在你面前,爱你却不能在一起。”我无法揣测出一九零零究竟是怀着哪种心情离开人世的,也许两者兼而有之吧!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4

  影片的主人公1900说过这样几句话:“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在哪里?我能看到吗?就连街道都已经数不清了,找一个女人,盖一间房子,买一块土地,开辟一道风景,然后一起走向死路。太多的选择,太复杂的判断,难道你不怕精神崩溃吗?陆地,太大了,他像一艘大船,一个女人,一条长长的航线,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在一个找不到尽头的世界生活,反正,这个世界现在也没有人知道我。我之所以走到一半停下来,不是因为我所能见,而是我所不能见。”

  很多观片人认为1900是命运悲剧与性格悲剧交织的受害者,他接受了自我毁灭的结局,从而也就没有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人生,反而从中产生了荒诞感、孤独感、恐惧感和绝望感,缺乏了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这种观点我不予否认,但我却不赞同。

  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世界唯一一尘不变的就是它不停的在改变。”我们的世界时刻在改变,科技、文化正飞速发展,我们的步伐也在喧嚣浮躁中驱驰,渐渐地我们的灵魂跟不上脚步,只是一身肉体匆匆来往。在这个大多数人都疯狂追逐“钱和权”的时代,亲情、友情、爱情渐渐变了质,甚至对某件物品、事物的喜欢,也是基于某些目的。而1900他就像一个孩子,一张白纸,它执着而单纯的喜爱着钢琴,美妙的旋律只取悦自己或是献给心爱的人,他知道他能拥有什么,不去渴望那些不能,或者根本没有必要拥有的东西;它知道它不了解什么,也不去让自己陷入无尽的迷惘。若是他走下船,他或许可以在陆地收获名利,却只能以遗失本真来作为代价。

  最终,他选择与巨轮一同消失在天际,不是懦弱,而是遵从自己罢了,因为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是如此平静。1900,一位驻守在我心中的美丽。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5

  这部差不多三个小时的影片,前面的两个小时其实都是在为后面的半个小时做铺垫,1900与麦克斯的对话才是影片真正想说的话。1900无父无母,没有生日,没有出生登记,没有身份证明,没有职位……一个正常的身处自己造出来的社会的人该有的不该有的一切他都没有。可以这么说,他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没有一切束缚,享受着自己的孤独。孤独这个词有时候用在他身上其实不是很合适,他有着一个大家庭,比我们更大的家庭——船上的工作人员都是他的家人,从丹尼到船长,无一不对他关怀备至,呵护着他的成长,后来他还拥有了真正的知己麦克斯,拥有音乐这位精神伴侣。但是为什么说他孤独呢,我们很多人的精神家园都立足于土地之上,1900从未踏上陆地一步,所以我们定义他为孤独。其实船就是1900的根,大海就是1900自由驰骋的精神家园。

  在人类的进化史上,我们做了很多自我矛盾的事情。害怕孤独,于是开始群居,族群、村落、城市,最后却又把彼此隔绝起来了;寻求保护,于是建造房子,房子越来越坚固,危险却还是如影随形;想要温饱,却又让一日三餐变成重担;渴望自由,却又用各种社会关系把自己束缚起来……人类最后把自己的家园变成了牢笼,孤独的牢笼。我们其实都是羡慕1900的,他拥有真正的自由,不必为了各种证在政府部门之间跑来跑去,不用为了一日三餐奔波劳碌。即使我们拥有各种存在的证明,当我们逝去之后,这些东西其实都是虚的,唯有身边的亲友记得你曾经存在过。 如果我是麦克

  斯,大概也不会强迫1900下船,我估计会想要跟他一起粉身碎骨同葬海底。1900称陆地“是上帝的钢琴”,我觉得非常贴切。人类一直认为自己很强大,特别是今天科技的发达,潜入海底、探索宇宙,看起来是无所不能了。但我们是不是“选错了位置”呢?这琴键对我们来说会不会太大了?一个干干净净的温馨的家,温饱的一日三餐,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基本需求。也许有人会说人类已经进化到高级阶段,在满足更高层次的追求。但今天我们所

  做的一切不是为了最基本的需求么?甚至这些在今天变得越来越不容易了。我对1900最后那一段话深有感触,“老天,你看到那些街道了吗?光是街道就已有上千条。你在陆地上该怎么办?你要怎么只选择一条街……只选择一个女人,一间房子,只选择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只选择观看某个景色,一种死法。整个世界,对你而言只不过是个重担。”“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女人,是个太长的旅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个我不知该从何谱起的乐章。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但更好地是,我可以步下人生的舞台。毕竟,对人们而言我并不存在。” 1900的一生颇有点悄悄的来悄悄地去的意味,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他有他自己的人生舞台。虽然他不能选择何时开幕,但他选择了何时谢幕,对吧。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6

  有人说,其他人的故事有我们的影子,我们的故事有其他人的影子。仔细想想,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我到今天所生活的中,我读懂了不少故事,也错过了不少故事,也无缘不少故事。抛开这生活不说,至少在股市进步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是充实而幸福着的。而那些过往,可能是大家见过的最好看的好,最在乎,最深刻的记忆。

  或许在故事中,他们在旅游,他们在工作,他们在聚会,他们在前进他们在驻足,而目前的我也如其中的一类,仔细发现那所有的美好,即便它早已随风远去,不再重来,即便它正在向我驶来,而我却沉默不语,毫无行动。

  在看完之后,所以的这部分感悟,都蜂拥而至,可能很多人更侧重与1900对于钢琴的执着与守候,而我更吸引我的却是拿短暂而不连续却又让人到今天难忘,深刻不已的友情。

  影片中有如此的一个情节一直让我难以忘怀,在1900下定决心终于开始追逐新生活,决定下船时,1900如此问康杰,你会来看我吗。当然,你会把我介绍给小孩的妈妈,还邀请我星期天去吃午餐,我携带甜品,一瓶酒,你会说我太客气了,然后你领着我参观你的家,外形像条船,等你老婆烧好了烤鸡,大家围着桌子坐下,我会称赞她的厨艺惊人,她会告诉我你平常一直唠叨我。

  可能他们相遇的时间的时间并不长,但彼此的感情却足够坚固,也足够深。人总说知音难遇,可能那个知音就在某一街角,路的尽头,可能就在咫尺,只不过等着大家去挖掘,去领会。

  在影片的尾端,康杰坐在快要报废的船舱里,将挚友的琴声用流声机放遍整个角落,怀念所有以前的相见,回忆着以前的林林种种,也包括对他的思念。

  最后一句,这部分年你是如何过的。打破了报废旧船舱里的宁静,也触动我的心。

  有时大家也会由于周遭环境的变化和心情的不同,而对事物有了重新的概念和认识。但那些日常你觉得珍贵的东西期望千万不要放弃,像友情,或许大家早已长大,真的懂大家的同龄人又有几个,不必在乎那样多,好好把握目前,可以去寻觅,好好地珍惜,维持以前,继续向前,一直如一,从中领会那刚开始的美好。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7

《海上钢琴师》这部老电影想表达的很多,每次我都被打动,每次我也都被带入疑惑。

  我跟着他一切躲在船里,惧怕这个没有尽头的世界。我已经发觉,上帝没有像对该隐一样,把他放逐于陆地,而是不再给他轻易开一扇窗户一扇门,用最好的才华把他包装起来,放到了许愿瓶的大船上,飘在海洋,没有终结,但永远接近太阳。

  上帝的智慧总是无声的演说,他把人类的所有恐惧,最纯真的意念,浓缩在了这个1900孤儿的身上。他像是一面镜子,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身上看到自己,世间百态和最脆弱最天赋的给予。

  记得最后的场景,1900和康坐在废船里交谈,他说出了他的所有迷惑,经典的长段自白,叙说自己对未知世界的恐慌,他说外面的世界是无数琴键的钢琴,只有上帝能够弹奏,而自己远不能够。他说着,康泪流满面,甚至哭出声。这个场景很触动我,仿佛是两个来自不同世界的人在交谈,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里面的人说尽了生活中的设防让他畏惧,而从外面闯荡过的人,只能是心酸的默许的回应。

  他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就是那个样子,可是还有人要去外面闯一闯。

  那么如果我选择原地待命,也请别说我懦弱或是一根筋。

  弹奏生活的章法,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天分。

  所以不要任意的去评断这个电影中的1900,是懦弱还是一根筋,是太矫情的戏剧化还是欲望都市的意识反抗,他不属于任何一种生活,他被上帝隐秘的藏起,被海洋保管,被一个细腻多情的导演,用戏剧把他的所有一一遮盖,所以,他的恐惧他的延宕他的悲情结局,都是来自人类纯真才华时期的抗拒。

  他不适合任何一种未来而已。

  请你别责怪,默许这世界的迁就意义。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8

  我是深夜一口气看完这部片子的。海上钢琴师所在的邮轮,就像是一座移动的海上孤岛长期漂泊在大海之中,只有靠岸时离大陆才近在咫尺,人们之所以选择这座孤岛之旅,多半是慕名而来亲身感受这位钢琴大师杰出表演,按理说他应该有一大群粉丝和知音的,但命运对他确实不公,他就像贝多芬一样一生追求他的音乐梦想,却不为名利所动,当他被迫应战赢了大陆一位目空一切的所谓钢琴家,博得了在场所有人目瞪口呆的惊叹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同时,却没有遇上一位真正的伯乐和知音,而有的只是为了复制他作品的资本逐利者,其实艺术是无价的,是完全不能用金钱衡量的,他为什么一刻都不离开这艘船,在他眼里大陆就是名利场,只有他的孤岛才是块净土,才是他施展才华的地方,他不是怕充满诱惑的城市街道无边无际,而关键是他在这座孤岛奋斗的几十年中居然没有遇上一位真爱自己的红颜知己,这就是男人在成功以前的悲哀,但等到自己功成名就之时,更不可能找到一位真心爱自己的爱人,不是吗?当今这个现实世界像这类例子实在是太多了。

  这不禁让人想起《向日葵》作者大画家梵高凄美的爱情故事:1853年3月30日,荷兰鹿特丹市的一对牧师夫妇生下了他们的长子梵高,一位神秘的预言家对尚是婴儿的梵高说出了可怕的预言:你会到巴黎,英格兰,当店员,当教师;你会恋爱,遭到拒绝,成为传教士,再恋爱,再遭到拒绝,成为艺术家,你会和妓女结合画800幅画,在普罗旺斯变疯,37岁时自杀,你一生只卖出一幅画……事实真的如这位预言家说的那样,从小孤僻寡言的梵高只有小他四岁的弟弟提奥做朋友,长大后做过传教士,画商,教师,足迹遍布欧洲的许多地方,感情生活非常不顺,连着向三个女人求爱,遭到三次残酷的拒绝。被拒绝后的他再也不相信还有谁会追求自己这样穷困潦倒的疯子,居然拒绝了一位庄园主的女儿的疯狂追求,最终双双变成了真的疯子,真是让人扼腕叹息命运对他的不公,他死时很年轻和徐志摩一样都是37岁,但他们都给世人留下了许多伟大的经典作品。

  这同样不禁让人想起为了崇高理想而奋斗且多次与爱情擦肩而过的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的充分的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和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结束他的生命。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9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看后,我久久地呆愣着,仍然沉浸在电影所营造的情境里。电影主人公1900的一生是传奇的,他出生后成了弃婴,被轮船上的锅炉工丹尼收养。他聪明异常,很小的时候就会读报纸上的文字,在轮船上度过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以及中年。在1900八岁的时候,收养他的丹尼不幸被铁链撞击而死,1900再次成为孤儿。还好,船上的每一个人都宠爱他,都把自己认为好的教给1900,因此1900成长得很快,也很快乐。 一个偶然的机会,1900来到了头等舱,他见到了钢琴,被那美妙的音乐吸引,凭借超人的天赋,1900首次碰到钢琴便能弹奏乐曲。后来他的弹奏技艺突飞猛进,成了乘坐尼亚号旅行的人难以忘怀的回忆。1900对钢琴的痴迷导致他对其他,比如爱情方面的绝缘。他一生没有真正俗世的情人,一生与钢琴为侣,他对钢琴的理解、对大海的痴迷,对梦想的坚持,对维吉尼亚的坚守,这些让我感动的地方一一在眼前浮动。 1900对音乐

  的理解超凡脱俗。每一次的演奏,乐队指挥都得亲自告诉1900要传统的音乐,常规的舞曲,可是每次弹奏一曲或半曲后,1900总会根据现场的情况弹奏符合人们心情和当时情境的曲子,把全场的气氛嗨起来。爵士乐鼻祖杰尼闻听了1900的故事后,决定要来与其一决高低。比赛现场,杰尼傲慢至极,侮辱1900。但是其所弹曲子,1900亦能当场模仿。第三回合时,杰尼说:“我要让你输得屁股尿流。”密友迈克斯激将1900,1900决定反击,

  惊呆了在场的每一个人!杰尼输得心服口服。这场比赛我觉得1900不仅胜在钢琴弹奏的技艺上,更赢在人格的魅力上。1900在一开始更愿意让杰尼赢得这场比赛,他对杰尼抱持一种惜才、欣赏的态度,这种爱护他人才华的心胸着实令人钦佩! 1900对音乐的挚爱令人感动。一首首乐曲是他的一首首流动的诗。他看见一个人的形色和表现便能猜透他的心境,然后创作出适合这种心境的乐曲,这钢琴就是他的心灵。在大家都远离要报废的维吉尼亚,好友迈克斯历尽千辛万苦找到他,告诉他维吉尼亚将要被炸时,1900说:“我没法舍弃这艘船,我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1900平静而坚定地选择与船共存亡,与音乐共存亡,与梦想共存亡。 看着1900,突然让我想到了陶渊明。一个对钢琴痴迷,一个对诗文眷恋,矢志不渝;一个终生生活在船

  上,一个归隐于田园,与世无争。这种生活的态度有点道家的思想,与我们所受的教育相悖。我们儒家的教育都是鼓励人要积极入世,要上进,要立功、立德、立言。1900选择这样的道路是该褒呢还是该贬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我们也只不过是选择陆地生活罢了。 谁选择的对呢?1900所言:“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他因为看不见陆地生活能给他带来什么,而且有无尽的不可预知性,没有尽头,所以选择了更能给他确定性的大海,选择了船上。陆地上的我们是否比1900有更长的目力,看得更远,能看到世界的尽头?“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境,茫茫无际。”我们是否也为生活中的这些不确定、无所适从而愁苦?烦扰? 1900的传奇人生有很多耐人咀嚼的地方,且行且品吧。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0

  影片最打动人的,除了1900人物本身,以及他创作的动人心魄的音乐,另外片段之一,当是有一天,同麦克斯坐在餐桌前,他平静的说,在到达纽约的前三天,他要去到陆地。“你会来看我吧?来我陆地的家?”1900问。“当然了!我会带一些甜点外加一瓶酒,你向我介绍你孩子的母亲,邀我一起共进星期天的晚餐。你同我夸赞她的厨艺,她向我说,你常和她提起关于有我的故事。”麦克斯回答。最动

  人的友谊大概就是这样:因你与我有了链接,从此,与你相连的你的至亲至爱,也与我有了关联。

  我想,麦克斯的回答,也是无数个你我脑补的情节。我们沉醉于1900的音乐,欣赏他这样天才般的艺术,却又因怜惜他们的孤独,希望他们能够品尝一丝凡夫俗子的热闹与普世的幸福。

  假如给你一双上帝之手,拥有去改变他命运轨迹的权利,你是否又真的会愿意、舍得去改变呢?

  麦克斯在破旧的船舱里播放那张黑胶唱片,再一次试图寻找出1900。当麦克斯找到他。

  问“这些年你都做了什么?”

“创造音乐。”

“甚至战争时期也在做吗?”

“即使再没人跳舞的时候,即使炸弹四处飞的时候。我一直都在演奏,没有停歇。直到穿驶到了这里。”······

“我一生中只在乎一件事,演奏小号。”正因为麦克斯有这样的心语,他才能正确解读1900,并懂得他。他们彼此也才能成为一生的挚友。最好的知己或是彼此成就吧!所以,最后麦克斯选择尊重1900的决定,独自离开。

  1900同麦克斯最后一段谈话,反复听了很多遍。每一遍,都领略更多不同的感受,每一遍,都同深深的为之震动。

  他说:“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

“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

  在1900眼里,陆地上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尽头。这样的光怪陆离,无穷无尽才是最可怕的。不像他形影相伴的钢琴,有首有尾,有开始也有结束。钢琴上数得清的88个琴键,意味着简单澄明,当欲望与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1

《海上钢琴师》是朱塞佩·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之一,差不多是十年前,我和舍友窝在宿舍看了这部电影,当时给我的感觉就是一部大闷片,让我晕晕欲睡,直到影片结尾一艘船的爆炸惊醒了我。

  十年后,我跟朋友坐在电影院看《海上钢琴师》,播放前我悄悄地跟她说这可能会很闷噢,你要做好心理准备。

  然而,我被自己的话打脸了。影片结尾那艘船的爆炸依旧让我震撼,但我还看到了理想主义的破灭和残忍。但再次回看这部片发现真的一点都不闷,还特别地有趣,很多细节特别地喜欢。

▲《海上钢琴师》音乐比拼

  我才意识到,十年前看的那部《海上钢琴师》我其实并没有看进去,当时可能也有触动,但绝没有现在深,可能十年后再看这部片又是另一种想法了。

  1900为何不下船?

《海上钢琴师》的经典已经无须我画蛇添足了,这里带鱼先生想谈谈影片中那个最困扰人的问题,即1900为何终生都不下船登上陆地?

  影片里1900已经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陆地对我来说一艘太大的船。太漂亮的女人,太长的旅程,太浓烈的香水,无从着手的音乐。我永远无法走下这艘船,这样的话,我宁可舍弃我的生命。毕竟,我从来没有为任何人存在过,不是么?

  对于他的这个解释,似乎大家都不太满意,所以才有很多人的解释。

▲《海上钢琴师》经典一幕

  关于1900不下船的原因众说纷纭,各有各的理解,各有各的道理。

  譬如我之前看过一个网友说,1900不下船是因为电影的时代背景,当时欧洲文化正在没落,而美国新文化正在崛起,如同影片中人人都想乘船去美国,而1900代表的正是那些无奈的欧洲文化遗老的最后一点自尊。

  当然,影片之所以经典,是它能够穿越时空,经久不衰,也会随着每个时代人们的观念而发生另外的解读。

▲《海上钢琴师》那个女孩

  像影厅里有些女孩哭了,她们希望1900能够下船来,去追逐他的爱情,去追逐他的事业,去追逐更广阔的天空。

  豆瓣上也有多数网友认为,1900什么都挺好,就是太过于懦弱了,为什么不下船去试一试呢?

  身边看过影片的人也认为,1900过于懦弱了,不敢为他的新生活而争取。

  但我其实并不太同意1900不下船是因为懦弱这种说法,相反地,我认为这是一种坚守,一种纯粹的难能可贵的精神。

  1900是谁

  影片中1900是一个弃婴,被一个黑人锅炉工收养,在船上自学钢琴成才,他本有无数机会可以上岸,却从来没有离开船,最后也随着一声巨响,他跟船一起死去,消失在海上。

▲《海上钢琴师》父子

  如果用9个字来形容他的一生,“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还挺贴切的。

  那么现实中是否有存在这样的人呢?

  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伟大的哲学家康德。

  康德出生于柯尼斯堡,上学教书也都是在柯尼斯堡,最后也是在柯尼斯堡逝世,他一生几乎都没有离开过家乡,却开创了古典哲学,也是哲学史承上启下的重要哲学家。

  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哲学,也献给了这座城市。对于他而言,或许柯尼斯堡就是那艘船,而钢琴就是哲学。

  其次,我想到了爷爷那一辈人。

  他们也是终其一生,没有离开家乡,老房子对于他们而言,太重要了,是努力奋斗的见证,是美好记忆的记录,是他们以为的归宿。

  所以,哪怕台风暴雨天,他们也不肯离开那个破旧不堪的房子。

  我爷爷就是如此,一个人也要住在老房子,因为他已经习惯了那样的生活。他不是不知道新房子的好,但房子对他的重要可能如同弗吉尼亚号对1900的重要吧。

  我们偶尔会在新闻上看到老一辈人类似这样的故事,他们会为房子的崩塌而哭泣,对于他们而言,那可能就是生活的全部了。

  事实上,我们中的大多数现在不也是在为打造自己的弗吉尼亚号而努力着吗?只有拥有自己的弗吉尼亚号才能让自己感受到一丝的安全感。

  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面临弗吉尼亚号般的摧毁,很多人都去了别的星球或者外太空,而可能也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不愿意登上宇宙飞船,他们不愿意离开地球,他们希望跟地球一起毁灭。

  我们能说他们是懦弱的人吗?不,我们会尊重他们的决定,因为那是他们对这个生活一辈子的星球的最后留恋,也是他们对这个星球所能做的最后一点坚守。

  1900不是谁,他可能是哲学家,可能是平凡的每个人,他可能是某种文化或某个时代的最后阵地,也可能是这宇宙里最后的光亮。

  比下船更难的事

  1900是幸运的,他在小时候就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钢琴让他变得与众不同,生活变得不那么单调。

  假如让他在船上干一辈子的锅炉工,或许他早就下船去了吧。

  所以,先找到自己所热爱的东西实在太重要了。

  我们大多数人每天忙忙碌碌,光为了生存和生活就已经很吃力了,更不要谈什么热爱。

  即便有自己所热爱和喜欢的事情,也不敢轻易去迎接,因为害怕输得一败涂地,害怕终其一生所做的事情都是白费力气。

《月亮与六便士》大家可能都看过吗,这本书的男主角有一天忽然放弃原本看似美满的生活,抛弃妻子,为了艺术独自跑去国外一个小岛上画画,最后病死了。

  在世俗的眼光下,这个人不是疯了就是中了邪,要抓进医院里加强看管。

  但我们看完书后会觉得他疯了吗?我们更多的是佩服他的勇气,因为他作出了大多数人不敢做的决定。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也会听到有人跟你说,不要总是这么固执,放下你所追逐的那些已经失去或是遥不可及的东西,多接接地气,其实我很讨厌别人说你要接地气之类的话,我并不是要高高在上或是不切实际,而是希望自己的梦想能够在地平线以上。

  其实,这就是叫你下船来。

  下船固然容易,但比下船更难的是坚守。

  坚守你的阵地,坚守你的信念,这都是很难的事情。

  但这不是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气节。

  我的心略大于宇宙

  其实每个人在坚守的时候都会有无数个想要放弃的念头,1900也是如此。

  无数的人下船,大喊美国的时候,他没有心动,当遇到心爱的女孩的时候,他动心了,他也想下船试试。正是这点才让1900这个人真的活了。如果他从未想过下船,那就真的有些假了。

  所以,影片最动人的一幕诞生了,1900突然有一天说要下船,行李收拾好了,告别仪式也都整好了,可是当他走到船弦的一半时,他停住了脚步。

  这不是退缩不前,这是选择继续坚守。如果下船了,或许1900也就死了。面对着巨大的诱惑,他还是挺住了,把自己的想法贯彻到底。

  我非常喜欢葡萄牙的一个诗人佩索阿,他生前默默无闻,只是一个搞翻译的小职员,终身未娶,也没怎么离开过里斯本。

  但他曾写过一句让我瞬间感到无比震撼的诗句。

  他说“我的心略大于宇宙”。

  我想,1900内心也是略大于宇宙的,他看的决不是眼前的城市,而是以上帝的视角看待整个世界,是历史的长度跟自己人生的尺度,所以他选择拓宽自己的人生尺度,而不是被历史所淹没。

  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些之后,他才决定,不如坚守,继续留在船上好了。

《海上钢琴师》观看心得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

  1900一出生就被遗弃,锅炉工丹尼·博德曼在船上发现了他,并收养了他。在极度恶劣的环境里,丹尼用自己的善良乐观影响着1900。丹尼总是乐呵呵的,不管环境有多糟糕,他们的生活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

  在船的最下层,乌烟瘴气的,但1900从来没有自卑。虽然他没有名字没有生日没有身份,却并没有妨碍他健康成长。

  但是,好景不长。1900还没长大,丹尼就离世了,他再一次成为孤儿。

  当船长想要送他去孤儿院的时候,却在琴声里找到了他。他坐在钢琴面前,为自己赢得了掌声,也赢得了留在船上的机会。

  印象最深的片段是:那个傲慢的爵士乐发明者杰利·罗尔·莫顿,带着随从来到船上挑战1900,笃定自己会赢,却落荒而逃。1900目送他离开,镇定自若。

  在一次录唱片的时候,他看到了窗外的倩影, 一下子心动了。他把自己的心声用琴声表达出来了,但他不愿意用这首情诗录成的唱片为自己赢来地位和财富,只愿意把它送给让他心动的女孩帕多万。

  但是,他却没能将这张唱片送到她的手中。他眼睁睁看着她下船,错过了向她袒露心声的机会。

  他毁掉唱片,默默疗伤。终于,他做了决定,要离开船舱,去陆地。大家虽然不舍,但是都鼓励他开启一段新生活。

  他最终退回了船舱。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战争结束后,维吉尼亚号因年久失修即将被炸毁,他的好友马克斯·托尼听说后急忙赶往码头。他找到了1900,并试图说服他一起下船,可是1900不愿意离开。最后,维吉尼亚号在一片火光中化为乌有,1900殉船于海底。

  我想,他的不愿意离开,或许是不愿意失去自由吧。他一直生活在船里,这艘船,早已是他心目中的家,是他愿意用生命守护的家。他想坚守自己的家园,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每个十字路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不管怎么选,只要是遵从了自己的内心就好。毕竟,生命只有一次,繁华也好,寂寞也好,都是自己给自己弹奏的乐曲,自己懂就好。

《海上钢琴师》观看感悟

  过去了,“弗吉尼亚号”再次响起航行的汽笛,“1900”手抚琴键,奏出独一无二的传奇乐章……上周五,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上映,这部诞生于19的影史经典,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和内地观众见面。如今,该片的票房和口碑表明,经典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复映能让它们再度焕发光彩。

  作为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西西里三部曲”的其中一部,《海上钢琴师》自问世以来便受到全球影迷追捧,至今位列IMDb网站电影排行榜前250名,在中国观众心目中的地位则更高,以9.2分的评分位居豆瓣电影第13名。

  很多观众此前早已通过网络等各种形式看过该片,但他们仍然愿意进影院“朝圣”这部大作。“4K修复太厉害了,画面明亮鲜艳,完全看不出这是一部年的电影。从前的我不能理解‘1900’为什么要做出终身不下船的决定,现在我渐渐明白,世界这么大,束手无策的事情又那么多,我们往往无能为力,这部电影就是一场伟大的成人童话。”影迷小郭直言,所有热爱电影的人,都不应该错过《海上钢琴师》。

  也有趁着这次公映机会,头一次去看这部电影的人。观众陈昊坦言,自己很早就听说过《海上钢琴师》,但一直没看过,进影院观看属于“补课”,看完后他觉得“实至名归”。“可以把‘1900’当成一个真实存在的传奇人物,也可以认为他是虚构角色,象征一个人选择怎样度过他的人生。即使是现在,这部电影也能引起大家共鸣,比如要选择在北上广深漂泊,为这里的繁华、机会奋斗,还是找一个有归属感的地方生活?”看完电影,陈昊还第一时间购买了该片原声音乐的黑胶唱片。

  从票房表现上看,《海上钢琴师》也证明了经典不过时的魅力。影片上映首日,排片占比仅15.3%,低于同期上映的新片《大约在冬季》和《霹雳娇娃》。然而随着口碑发酵,排片和票房都呈现出逆袭的态势,目前累计票房超过6000万元,猫眼预测该片最终票房可达1.39亿元。

“目前《海上钢琴师》的票房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但也在慢慢往上走,希望下周能越来越好。”该片协助推广方海秀娱乐CEO王海懿坦言,他们给这部影片定下的票房目标是过亿。

  海秀娱乐每年都会在海外购买一些影片的VOD版权(视频点播版权),今年6月,当他们计划购买《海上钢琴师》的VOD版权时,惊讶地发现,这部电影居然从未在内地上映过。他们认为,这部既有大场面又有音乐元素的影片非常适合影院观看,有一定票房潜力,于是跟影片版权方意大利美杜莎影业洽谈,买下了该片在内地的放映权。

  接下来跟中影申请发行、拿“龙标”的过程也较为顺利。“一开始我们还挺忐忑,但中影一直鼓励我们,觉得这部电影肯定能有市场。9月在广东举行的全国院线影片推介会上,中影在台上宣布了《海上钢琴师》即将上映,台下来自全国的院线经理都‘哇’地一声,然后鼓掌。后来电影要上映的消息还上了热搜。”王海懿说。

  尽管21年前内地观众没能在大银幕上一睹《海上钢琴师》的风采,但这次的4K修复版,内地是全世界最先上映的。王海懿透露,该片后续还将在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上映,而且,这次内地的上映将为影片做出一份特殊的贡献。“因为电影问世时间太久了,物料什么的早就没了,这次的剧照、预告片、海报都是我们自己重新做的,美杜莎那边也问我们要了这些物料,所以未来其他国家和地区观众看到的《海上钢琴师》物料,很多就是出自我们中国公司之手,这也算是我们在宣传物料上的一次输出。”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2

  前几天把道友推荐的电影《海上钢琴师》看完了。老实说,我没有看懂,但神奇的是,没有看懂的我,从头到尾安安静静的把这部电影看完了,没有快进,没有中途暂停去忙别的事。更神奇的是,看完后我又情不自禁的按了重播,再看一次,当然,就算看了第二遍,我还是没有看懂!只是第二次看完之后,我坐在了椅子上发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呆,然后,我想,我看到了自己的琴键。 《海上钢琴师》是由一部意大利片,拍摄于,片中的时代背景是19,讲的是一个被抛弃在一艘名为“弗吉尼号”船上的婴儿,被一个黑人加煤工捡到,并起名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1900生于船上,长于船上,最后死于船上,他的一生,一眼望去,简单明了,唯一的精彩是他无师自通的钢琴技艺与自由恣意的音乐天赋。 这并

  不算是个多精彩的故事,即使它深具传奇色彩,而且外国的,文艺片,拍于上世纪九十年代,钢琴,这些元素都在拒绝着我去看这部电影。井底之蛙的我,对国外的文化呀,时代变迁呀是完全不懂的,我不懂国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更不懂电影里的那个年代,以及那个年代的意识流态。 我总觉得,文艺片这种东西,它必是和它所属的时代背景和环境是血脉相连的,我总自以为是的认为,如果不懂这些,就去看一部文艺片,那只是看一

  场热闹,而且是一场看不懂的热闹,而不是看一部电影。 有那个看热闹的时间,我还不如看一部国产的喜剧片,简单,易懂,不费脑,我个人的笑点比较底,不用多精良的制作,不用多高明的演技,不用多美妙的故事就能逗我笑上一部电影的时间,就能带给我一点因笑声引发的快乐。 但道友强烈推荐,说这部电影《海上钢琴师》非常值得一看,于是我最终决定就看一看吧,因为经验告诉我,有些在我看来只是一场热闹的经典电影,他们的制作往往都非常精良,场景,服装,以及配乐都非常棒,何况还有漂亮的美人以及美人们精彩的演技。 电影一开始,我就有了放弃看下去的念头了,因为这部外国的文艺片,它是用倒叙和插叙的表现手法来演绎,我的天呀,这是我最讨厌的表达手法,就连我最爱看的霹雳布袋戏里

  有用这种表达手法的线,我都看得特别不耐烦。 但这放弃的念头只是在脑海里转了几圈,然后就渐渐消失了,也许是那个高大的,吊儿朗当的黑人加煤工,随意又小心翼翼的把婴儿抱起来的时候太温暖了吧,当然,也可能是小小的,八岁的1900太可爱了。 反正吸引我看下去的绝对不是电

  影的表达手法有多高明,也不是演员们的演技,更不是那精美的服装,纸醉金迷的场景,因为我看了两遍了,依然没把这部电影的时间线给撸顺,也没有被哪位角色身上的服装惊艳到。 我不懂欣赏钢琴曲,所以那场被捧为经典的钢琴决斗,我没有看懂,我的反应就像那个印度阿三哥一样,每一次他们对决完我就想问:“他输了吗?他赢了吗?我听不懂他第一次看到女主角时弹的曲子有多优美浪漫,我甚至觉得1900和迈克斯第一次见面的时候那一场钢琴滑行的恣意有点任性。甚至有些台词我都听得懵懵懂懂,不是很理解!但,我想,我懂得他为什么最后宁愿在船上被炸死,也不愿意离开,

  我想我懂得他在88个钢琴键和无数个钢琴键间做出选择时的清醒和悲怆。 我想,吸引我一边不耐烦一边安安静静把这场电影看完,又情不自禁再看一遍的是主角1900那纯粹自我的灵魂,是他那看似天真懵懂实则深沉而清醒的人生态度。一千个人看《海上钢琴师》眼里看到的是一千个模样的1900,,有人看到了孤单,有人看到了纯粹,有人看到了胆怯,有人看到自由,有人看到了惊才绝艳,有人看到了天真,也有人看到了绝望,千种百态,因人而异。 但,我想每个看过《海上钢琴师》的人都会有和迈克斯同样的疑问,为什么不下船看看?一次,就一次,亲眼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考虑过吗?你可以随心所欲,你演奏得像神,人们会为您疯狂,你肯定能赠大钱的,伙计,买栋豪宅,成个家,想想吧? 你不能一辈子在船上

  漂泊,世界就在外面,只隔着一块跳扳,你只需要走上几小步,一切都在跳板的另一头等着你呢,为什么不试一试?就一次,为什么不下船呢?因为,岸上的城市是上帝的钢琴,那不是他的琴。因为只愿意弹好自己可控制的88个琴键就好,在这88个可控制的琴键上弹奏出无限的乐章,这是他愿意做的。 而在上帝无限的琴键上寻找自己,他不愿意,也没有必要了,因为他从来就知道自己在哪里,有什么,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他是个天生的钢琴家,他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的琴键在哪里。当我们不理解1900为什么不下船而感到愤怒的时候,其实把角度换一下,用同样的眼光审视一下自

  己,你会发现,我们中大多数人也只是一个不愿意下船的胆小鬼而己。 更可怕的是我们不愿意下船并不是因为船上的生活就是自己内心正真想要的,只是大家都说船上的生活就是最好的,你也应该在船上生活,并且要懂得知足,要懂得珍惜,你看,大家都是这样的,不是吗? 于是我们就这样懵懵懂懂的跟着大家在船上,假装生活得很好,很快乐。唯有偶尔听到内心的呐喊和挣扎时,会有瞬间的动摇,会问一下自己,现在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你坚定的回答,不是的。但是你不会做出任何改变,你依然将就着,每天重复着弹着那几个生活的音调,每天重复着在别人看来美满,但你自己却感到枯燥乏味,没有任何意义的生活。 你连在有限的琴键上弹出无限的音乐你都做不到!你的不愿意改变不是因为你热爱你此时的生活,而

  是你害怕去改变而己。 1900不下船并不是因为懦弱,也不是害怕改变,也不是傲漫得不屑俗世红尘的卑劣混浊,他只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呐喊,做了自己的灵魂的主人而己,而人的一生,最难的就是做自己。 但现实中我们更多的人不愿下船却不是因为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而是从来不曾正视过自己的内心,更不曾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就悲哀了呀。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一个在1900年出生在弗吉尼亚号游轮上的弃婴,不,应该说是发现。找到他的锅炉工人丹尼给他起了一个1900的名字,从此他以这个名字生活在船上,虽然没有户籍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但并妨碍别人了解他的大名。钢琴是他的生命,正如他说的那样,88个有限的琴弦能演奏出无限的曲子,给人带来无限的欢乐。与小号手的相遇使得他不为人知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虽然最终他选择与弗吉尼亚号同沉,但他还是给后人留下了自己存在的印记---那张音乐母盘。 电影明显年代有些久远了,在很多画面中都能看出破绽,例如人们看见自由女神像的时候,这不能怪当年的摄影

  师,只要体现出主题就是好的。至于影片有时穿插些看上去很不懂的镜头,例如小号手说一幅画落地的时候,确实让我觉得奇怪。撇开这些由于技术还是编剧上的问题,这部片子确实值得力荐。 如很多电影一样,主题玩玩在最后才表现出来,最终达到一个升华中心的效果。这部电影主题的展现就是在废弃的船舱中小号手与1900的对话,观后感《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在1900准备下船但是走到船舷一半时却掉头返回,这是电影在前面给观众留下的一个悬念,现在他才真正告诉我们。1900害怕的不是看见的东西,而是看不见的东西,他把城市比喻成琴弦,他觉得这个琴弦太巨大,除

  非上帝,他这种凡人是无法弹奏的,一想到无限的镜头他就觉的恐惧。由于他是一个公认天才,最后他选择死亡而不是进入尘世也就不足为怪了。天才,正如人们常说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虽然1900没有上过岸,但他通过与乘客交流还是接触到了世界,这种不完全接触但又有些接触的情况正好使他在保持心灵独立的同时又不至于那么孤僻。 我想每个人看这部电影都能有自己的感受,有人看到的是天才的一生,有人看到的是天才

  为什么会选择脱离尘世,有人看的是无限和有限这种辩证关系。无限,可以是欲望,有限,可以是时间,用有限的去实现无限,正如用88个琴弦去演奏变化的乐曲,而不是用无限去实现无限,不知道知足常乐能不能硬生生的嵌在这种思想里面。 最后说一句,先把自己手头的事情做好,想着一堆事情,那只是空想而已,太多的选择是可怕的,当我们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选择中时,那真是太悲哀了。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3

  整部电影最打动我的片段,是影片最后1900跟马克斯·托尼表达自己不愿意离开弗吉尼亚号那段话。

  在没说这段话之前,我其实特别希望故事的走向是马克斯成功劝说即将被炸死的1900下船,然后一起组一个小乐队,演奏音乐,然后认识今生挚爱,过上再平凡不过的幸福生活。

  因为这是我认知里“幸福”该有的样子。

  可是当他说完这段话之后,我开始反思我心目中所谓的“幸福”真的是幸福吗?

  这篇影评会把这段话拆解分析。

“阻止了我的脚步的,并不是我所看见的东西,而是我所无法看见的那些东西。你明白么?我看不见的那些。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唯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从小出生在船上的1900,他的世界就是这艘船的大小。他了解船舱的每一个角落,每个结构,知道它从哪开往哪里,多长时间,他要弹奏多久的钢琴……生活的一切对他来说都了然于胸。他不是没动过下船的心思,他被太多的人劝说,希望他改变。

  有人跟他形容过某个契机听到了大海的声音,是如何令人顿悟,是如何想要改变,他感到好奇,因为他从来没有听过那种声音,即便他一直生活在海上;也有人令他一见钟情,巨大的引力拉拽着他,他魂牵梦绕无心演奏,只想与她相识,想要过有她的生活。

  在那个他钟情的女孩离开船后,他陷入迷茫,后来他终于他决定要下船了,可却在直面纽约城的时候凝固在了舷梯上。望着纽约那一座座高耸林立的大厦,他才突然醒了过来——对于“无限世界”的恐惧远远超过了他对于爱情的向往。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如果琴键是无限的,那么在那架琴上就没有你能弹奏的音乐,你坐错了地方,那是上帝的钢琴。”

  1900的这段话浇熄了我所有的优越感,为他感到惋惜的“陆地人”是多么的可笑。他知道自己如何生如何死,可我们不知道如何生也看不到如何死,又有什么资格为他感到可惜。

  活在船里的他不需要选择,可我们有无数的选择,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选择是最好的选择?我想到一个类比。迈出这艘大船,就好像我们迈出校园一样。在社会里的人,今后的生活都是“未知”。找一份工作,找到一个对象,买一栋房子……我们最大的较劲,就是跟自己说“我不后悔”,可是,我们总会后悔的。可我们不得不迈出去,成长不就是逼迫着每个人,都走进这个无尽的世界吗?

  听他说到这里,我就已经开始为自己深深地感到难过了。是啊,我们“陆地人”要在无限的键盘上演奏音乐,我们不知道“do”在哪里,也不知道“si”在哪里,让我们演奏一段音乐?这太难了。我们每天每天面对的,是“难”,我们,真的,太难了。

  工作中会被要求做你做不到的事情,但你做不到就好像低人一等了一般,你不得不去克服。我们被焦虑笼罩着怎么也逃不出去,只能硬着头皮在这无尽的键盘上吃力地弹奏。极少数的人摸索到了门路,弹出了一首曲子,可大多数人只能团簇在地铁里,马路上,办公大楼里,不知尽头地前行,没有音调地演奏。

“我是在这艘船上出生的,整个世界跟我并肩而行,但是,行走一次只携带两千人。这里也有欲望,但不会虚妄到超出船头和船尾。你用钢琴表达你的快乐,但音符不是无限的。我已经习惯这么生活。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max,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人们认为1900不愿意下船,是“孤独”囚禁了他。在成长的过程里,我想他早已跟孤独和解了。当第一次经历上一秒还被人们围着称赞他的演奏,下一秒却因为看到了“自由女神像”后而迅速散了的时候,他一定也会落寞。这样的情况数百次数千次发生之后,也早已不会有任何感觉了。有的人看似是被“孤独”囚禁,其实却是与孤独并肩作战,同生共死。

  孤独的人是知道如何取悦自己的人,他们看似活成一座孤岛,可你永远不知道那座岛上到底有如何精彩纷呈的世界。看完电影后,我开始羡慕那些有孤岛的人,那种不会与任何人分享的“世界”,对我竟有一种致命的吸引力。

  我觉得我们得承认,那些说要“活出自己”的言论,都是弱不惊风的,立不住脚的。当选择一种迎合世界的生活方式的时候,就已经无法“活出自己”了,而说出这种话的人,谁又能真正地做到不迎合世界而孤立地存在呢?我们应该佩服那些活成孤岛的人,而不是试图把他们拽向我们,也不该抨击他们不像我们,我们得收起那些虚无缥缈的“优越感”。

  马克斯最后选择尊重1900的选择,而这个选择,才真正成为了1900唯一的“朋友”——理解他,尊重他,成就他。

  我想过如果是我的朋友坐在那艘装满炸药即将爆炸的船里跟我说,他不会下船的,我该怎么办,我该怎么选择。我想我应该会泣不成声请求他跟着我走,无论如何请随我下船吧,我希望他活着。就算我不知道下船后的他该如何活着,但活着总归是件好事。

  但我忘了,1900就像是这艘船的灵魂一样,又或者这艘船是1900的灵魂。船不在了,1900就不存在了。所以就算把他劝下船,他也不会活着了。

  1900当然不像他自己说的那样没有存在过,恰恰是,他深刻存在于每个欣赏他音乐的人的心目中,那个跟他battle自惭形秽的“爵士乐之父”会永远记得他。

  我想起《奇葩说第六季》关于名画的讨论。烧掉的名画不是这样就不存在了,只要被人记得,它就是不朽。葬身于爆炸火焰里的1900,就像是火灾里烧掉的一幅名画,每一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会记得他的才华与人格,而他,永远活在了弗吉尼亚号那架钢琴所弹奏的旋律里——永垂,不朽。

《海上钢琴师》观看体会

《海上钢琴师》“逆袭”,重映片市场空间有多大?

  赋予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赋予我的电影新生命,《海上钢琴师》为何“逆袭”得如此成功?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的一封感谢信,在中国互联网上流传开来。而令他如此感慨的原因,正是其旧作《海上钢琴师》在内地上映时,所受到的热捧。

  周末三天,在排片不占优的情况下(平均不足15%),4K修复版《海上钢琴师》累计取得了超过6500万票房,逆袭《霹雳娇娃》、位列同期第二。考虑到《海上钢琴师》单日票房和《大约在冬季》间的差距还在不断缩小,本周工作日内《海上钢琴师》甚至有望成为单日票房冠军。而根据猫眼专业版预测,《海上钢琴师》的最终票房有望达到1.3亿元。

  1.3亿的票房,放在今天的中国影市来看并不算一个特别夸张的数字,但对于一部已经上映了21年、在互联网上有大量高清资源的文艺剧情片来说,这一成绩完全称得上是优秀了。作为对比,《海上钢琴师》在北美上映时,仅仅只收获了16万美元(约150万人民币)。

《海上钢琴师》能够“逆袭”,和其知名度有着莫大联系。截至虹膜影人发稿前夕,豆瓣评分9.2分的《海上钢琴师》位列豆瓣TOP250的第15位,累计有超过142万豆瓣用户标记了“看过”、超过29万用户标记了“想看”,是中国电影爱好者中知名度最高的剧情片之一。此次影片经过4K修复后,在大银幕上放映,对于很多从来没在电影院里欣赏过该片的影迷们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机会。

《海上钢琴师》豆瓣评分9.2

  猫眼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上映前夕,《海上钢琴师》仅仅只发布了8款物料,落后于《霹雳娇娃》的28款和《大约在冬季》的23款。但是该片在猫眼和淘票票上的映前累计想看指数却接近50万,要远远优于很多同档期电影;而灯塔专业版提供的爆米花指数(全网总和热度)趋势也显示,《海上钢琴师》映前的总体热度表现,也和马思纯、霍建华等多位明星坐镇的《大约在冬季》难分伯仲。

  有了热度的铺陈,影片卓越的质量和差异化的特点,便成了其能够脱颖而出的重要推动力——无论是豆瓣评分,还是票务平台评分(猫眼9.5、淘票票9.4),《海上钢琴师》都要优于同档期所有电影,对于越来越看重质量的用户而言,这样的口碑自然会有不小的吸引力;而灯塔专业版的购票用户画像则指出,同期几部电影的用户都有着明显区隔,因此并未出现相互分流的情况。

《海上钢琴师》的成功,也再次证明了老片重映在中国市场所具备的巨大潜力。近年来,包括《大话西游》《英雄本色》《千与千寻》《龙猫》在内,有不少经典老片都选择在内地重映,并且纷纷斩获了数千万到数亿元不等的票房成绩。

  由于很多老片的重映成本,仅仅只包括了修复转制、拷贝和宣发等,加之不少影片都像《海上钢琴师》一样更多是依赖影迷的“自来水”,所以整体成本常常能控制在几百万元。因此除了极少数特殊影片外(如《泰坦尼克号》3D版),大多数老片重映都称得上是“一本万利”,卖到千万就基本能实现盈利了。

  但低风险与高回报,并不意味着老片重映就是一门零门槛的生意。

  有参与过类似项目推广的业内人士告诉虹膜,一般情况下重映影片可分为几类:特殊时间节点上(例如纪念张国荣等),主打情怀的电影;高质量的、未在内地上映过的经典影片,如此次的《海上钢琴师》和此前的《千与千寻》;热门影片的新版本,例如3D版《泰坦尼克号》等。

  后两种影片,因为高质量和扎实的用户基础,往往能够取得一个较为理想或者远超预期的票房成绩;而前一种影片,如果只是为了满足情怀而没质量为依托,则很可能在收割完第一波票房后就被市场所淘汰——重映的张国荣影片《失业生》(豆瓣7.1分),就只收获了610万票房。所以如今在做老片重映工作的企业,往往会对影片质量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会从豆瓣评分8.5及更高的影片中选择合适的对象。

  此外,虽然老片重映的利润空间巨大,但是天花板也非常有限。抛开《泰坦尼克号》这样的特殊电影,大多数老片的受众规模也相对较小。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此次《海上钢琴师》超过7成的用户都集中在了一二线城市,想要进一步下沉、打开增量市场,如今来看还有不低的门槛。受此影响,目前老片重映更多只能作为影市淡季的一种补充,或者是激烈档期里一种差异化、圈层化的选择。

  不过即使限制颇多,还是有很多从业者相信,老片重映的市场会越来越火。毕竟对于当下的观众而言,在没有合适新片的情况下,与其花钱去看一部不确定的电影,不如选择一部优质的老片。因此在此轮《海上钢琴师》大卖后,便有从业者向虹膜感慨:“豆瓣TOP250里的很多电影,或许都有机会在华亮相了。”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4

  他有一个奇怪的名字,1900,也有一个离奇的身份,无身的身份。他生于海,长于海,最后也死于海。他就这样过完了他的一生,没有人会记得他,世上也没有1900这个人,就像他是一个隐形的人。但就是这样一个人,会被他的好朋友来士记得。

  他从不跨在陆地上,因为他看透了这个世界。就像他自己所说,他即使上了岸,也不知道该去哪里,该干什么,光那几千条的街道就已经够让他受不了了。城市的尽头在哪里,街道的尽头在哪里,只有在键盘上才能找到尽头。音乐是无限的,但琴键是有限的。1900,就是这样一个海上钢琴师,能够弹奏出人的心声,带给人们激情和快乐。

  他对人生看得很通透,很悲观,但同时也很乐观。因为他也是人,也有感情。他也曾为最初的悸动作出过冲动的决定——上岸,但也是因为人的软弱,胆怯而把世界看得更加彻底,也为自己的胆怯而沉默了一段时间,但很快又变回了当日的1900,是那么的快活、自在。

  人生就是一部电影,一个个镜头过去了,就过去了。但电影可以重放,人生却只有一次而已,不会多也不会少。1900的人生观,是我们常人无法参透的,即使禅参了一辈子,也未必像他那么认识深刻。人的一生是短暂的,总有一天会谢幕,但快乐却可以自己建。快乐每一天,把握每一天。

电影海上钢琴师优秀观后感及影评15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1】

  不知为什么,他留给我的印象,始终是那个在风中形销骨立的样子。

  不是穿着礼服演奏,不是坐在滚动的钢琴前滑过大厅,不是那个站在废墟当中仰头看着他的朋友,谈着关于两只右臂的问题。

  他其实孤独的站在雾中,四周空无一物,他戴着帽子,穿马夹,站在那里,安静的,忧伤的,让心灵从他的眼睛里流淌出来……

  他望着你,但其实他看的并不是你,他朝你微笑,可那笑也不是为你,可是,他却一瞬间就了解的你的所思所感。他哼着钢琴,手放在那些并不存在的琴键上,那段关于你的乐章就从他的眼睛流淌出来…是的,就是他的眼睛贯穿始终的目光,一如他那样久久的站立于浓雾之中,一如他的忧伤像雾一样环绕在他的四周,一如他的孤独像皎洁的珍珠一样在夜里发出光茫……

  他注定了就是孤立于世的,给你执笔的权利,你也不会往他身上加一点点俗世的幸福,因为他已经如此完美的完成了他的人生,像一部完整的作品,无法再被添加或删剪,即使是他如稀世珍宝般无法被复制的遗憾,以及象牙般光洁无暇的纯望,都是他翅膀上的羽毛,被他细细梳理。

  他还是走了,从一开始就被他目光注定的孤独离去,在十九世纪的石板路上,在永远无法消散的浓雾的包围中,转过他的目光,转过他侧脸留下的弧线,一步一步,没有再留恋的,轻轻踏上云端……

  城市太大,没有尽头……他说。

  我再也不去陆地了……他说...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2】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

  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的流动的音符。他其实不孤独,他让我们孤独,没有天才的华丽没有天生的不俗没有特立独行的资本,没有充盈的内在没有在这个世界得到认可和满足,所以我们孤独;我们从1900身上看到了自我的卑微自我的缺乏自我的飘忽,所以我们孤独。

  作为这世上存在的一个人,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冠以各种各样的称号和身份。出生的时候父母为我们取了一生的代号即名字,我们要上户口登记注册,等到十八岁了要去办理身份证;我们在学校是学生,工作了又要评职称,我们被别人介绍时是某人的子女父母朋友同事,到底哪个才是真正的我呢?当这些东西都被去除之后,我们还是我们吗?我们还能找到自己吗?1900是一个没有出生证明的孩子,他不属于哪个国家也没有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名字,如果他死了你在任何资料中找不到他存在的痕迹,可能也没有多少人记得他的存在,他也没有一座存放他遗体的墓穴,但是他却实实在在地存在过,真真实实地活过,他用什么证明了自己的存在呢?

  我一直觉得1900的一生是存在主义思想的体现,他藐视规则,藐视这个社会认可的规则,他害怕上岸其实是拒绝上岸,藐视上岸。他重自身的存在大于外界对自身的认可,他可以轻易打败爵士乐的开山祖师并对他表示鄙夷,他可以靠他的才华赚取无数的名利但是他拒绝音乐与自身的分离,他可以用音乐去探究所有人的心灵,可以在音乐里去旅行,可以寻觅到自己的爱情,但是他没有常人那样去要去追,他轻轻地将这些丢进了大海,他将迈向陆地的脚收回。

  在存在主义者看来,人生活在一个与自己对立的、失望的世界之中,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是不确定的。绝对自由的人也是烦恼和无所依靠的孤独者。人虽然有选择的自由,但他面对的未来的生活却是混沌而没有目标的。他只是盲目地走向未来,他只知道人生的真实的终结就是死亡。死亡作为人生的最后归宿,对于个人的存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所以存在主义者都是悲观者,在他们眼里,人生是一场悲剧。

  1900的人生不可避免是一场悲剧,是他自己能预料到的悲剧。“城市那么大,看不到尽头,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我需要看见世界的尽头。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的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漫无尽,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样过?我无法遗弃这艘船,宁可遗弃自己的生命。”

  我喜欢闭上眼睛,反反复复地听1900帮助好友克服晕船时弹奏的钢琴曲,想象着自己也正坐在那艘船上,随着海浪起伏摇摆。那时的音乐是可以将人吞噬的,让你忘乎所以让你自由自在,让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又让你无比清晰的感受到存在的快感。你能感受到飞翔,能感受到旋转,能感受到跳跃,就想初春的远行,夏日的冲浪。这里只有美好,只有存在的美好,我以为这就是生活,有活生生的美好存在。

  后来我才知道生活的大多数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是我们心里无处安放的孤独,不被这个世界所认可的孤独。1900是孤独的,所以他选择一辈子不上岸,和那座海上浮城共生共死,而我们呢?我们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城,让我们来安放我们的孤独,让我们来逃避自己不喜欢的一切,所以我们比1900更孤独更可怜。

  很多时候,这个世界再繁华再喧闹,我都只是一个人仿佛置身孤岛,这时我那么孤独但却没有一座安放它的城市。这个城市越来越鄙弃孤独,它不允许你孤独它不给你时间孤独,它让你觉得孤独是可耻的,它要让你融入外面喧嚣的海洋恋爱的洪流,它要你和别人一样,上岸,走同一条路,一条望不到尽头的路。

  你拒绝融入,那么你就要承受双重的孤独,外在的内在的,所以你更孤独。而融入,那是一辈子都不会快乐的旅程,你踏着陆地是那样的轻飘飘,你感受不到你的存在,你还是孤独,无处安放的孤独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3】

  我犹记得那年深夜,趴在茶几上,反复回放1900留给他朋友的最后话语,然后一字一句地用黑笔摘抄在白纸上。

  多年之后,那张从路边摊上淘来的碟片早已在搬家的过程中遗失。而我也背上巨大的行囊远走他乡。但是一直不曾忘记,1900最后留下的话语,眼神,是那样坚毅,孤独,而温柔。始终会在心底出没,带来声息。

  为什么不想离开大海呢。因为外面的世界是上帝的键盘,millions and billions of keys that never end,太巨大了,是因为这样吗。

  学习,工作,为人父母,然后老去,听来仿佛一切都已明了,人生却还是那样长。

  因而在渐行渐远的曾经,心中有强烈的无处排解的情愫和孤独的那时,我也曾在高楼上凝视遥远的地面,想象自己纵身一跳,人生的乐章戛然而止。

  然而终究不可能成为1900,因为我们的人生道路从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不同。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他也开始爱,爱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令人曾揣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说,钢琴只有88个键,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

  后来我渐渐明白,1900代表着一种理想,代表着这个尘世中的多数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我们是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这个世界的意义在于“传承”。就像一个游戏,每个人都是其中的玩家,然而获得的任务,却是如何使这个游戏永远存在。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诸多必须背负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然而我们的人生对于整个游戏而言,存在的时间或许只有一秒,或者更短。也唯有越短暂,这个游戏的运行时间才会越长,才有可能,“永不结束”。

  这样一想会不会又心有不甘呢?辛苦奋斗的一生,其实不过一粒微尘,轻得仿佛随时都会消失。

  然而在闭上眼的那一瞬还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的孩子在不久前,正带领他们的孩子在绿草地上放起风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自己曾拥有良人在侧,从此不再无枝可依;会不会含笑着想起更久远的从前,父母曾令你无忧无虑,而那些萌生的小情绪,或许唯有感慨地大笑出声,无奈地摇摇头,道一句,那时真小。

  会不会想起那些温暖的片段,想起自己曾经的付出与所得,带着回望的沧桑,感怀,和崭新的希望。

  我们为什么不会像1900一样,选择在漫天火光中永沉海底。这样壮烈,却获得永生的自由?

  因为,因为我们一直生活在这个“外面的世界”,清楚地看见它的混乱,却因为某一瞬间体验到的那些温情,那些无以伦比的美好,而心甘情愿地忍受着它所给予的伤害,努力弹奏出最华美的人生乐章。

  我们或许从来都不是天才,但是我们至少能做到勤恳、踏实。我们从坚硬和纯白开始,学会圆滑,学会世故,但内心深处,终究会一直记得,这一生所做的种.种妥协,不过是为了在这个微尘世界,在这架上帝给予的钢琴上,创作出独属于自己的旋律与琴音。

  那么亲爱,我是不是忘了告诉你,

  从心生这个梦想的这一刻开始,

  你就已经成为了最好的钢琴手。

  请一定要,继续加油。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4】

  常常,你可以听到一个北京人说,“我们”的故宫、国贸、天安门怎样怎样,听到一个上海人说,“我们”的东方之珠、新天地、外滩怎样怎样,或者另一个城市的人自豪的讲起“我们”的那么广阔的空间,仿佛一个城市都是他的世界。而实际上,我们往往舍不得在国贸的商场买一件衣服,舍不得在新天地吃一顿有品味的饭,在故宫、外滩也只是照照相,向亲朋证明到过这些地方。而我们真实生活的空间还是那些正付着按揭的小屋、那快要被拆迁的胡同、弄堂。在这点上,我们或许没有《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看的更加清楚,他一生生活在邮轮上,他不愿离开一个让他感到安定自由、无忧无虑的空间,他永远没有踏上陆地,开启他的“远大前程”,在我们看来,他是自闭的,但是,他也是最清醒的,在最后无比绚烂的死亡中,他走的孤独而坦然。

  1900来到这个世界就显得孤独,被轻生父母遗弃于邮轮,幸运的是被豪放而粗鲁的锅炉工丹尼收养,并给他起了个长而古怪的名字。于是,1900在这艘邮轮的传奇故事开始了,他渐渐开始长大,渐渐开始观察外面的世界,终于,一种叫音乐的东西触动了他的心弦,一位叫钢琴的淑女成为他的恋人。关于他究竟从哪里学会了钢琴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几年内两度成为孤儿的他终于获得了他一生不会抛弃,也不会抛弃于他的音乐。此后,他伴随着邮轮在世界游历,他在头等舱以调皮的表演施展着才华,在下等舱他以更天才的表演施放着能量,期间有外界的诱惑,有外界的挑衅,他都在一阵阵短暂的波澜后重新扎根于他生长的这艘邮轮,哪怕一段隐约萌发的爱情也只是让他心潮更澎湃了些,挣扎更剧烈了些,他还是爱那船,还是爱那台钢琴,或者更准确的说他还是对上岸后的世界感到恐惧。

  在我们看来,1900是孤僻的,是自闭的,是需要“治疗”的,就如他的好友迈克斯所做的一样,一再劝说他去广阔天地,或许在迈克斯眼中,在帮他灌制唱片的商人眼中,他们都是在帮助1900,都是在治疗一颗孤独的灵魂。1900似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宅男,只是他的宅子显得更大些,但是大不过岸上的世界,或许其实他的宅子更小,只是钢琴上的88个琴键,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自得而满足。正如片子最后,他对迈克斯所说,“你知道琴上88个键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琴键是有限的,但你是无限的,在这些键上所能创造出来的音乐,那才是无限的,这个我喜欢,也是我愿意做的,但是在舷梯上,摆在我面前的琴键有成千上万,永远也数不完的琴键”,“而在这个无限大的键盘上,你根本就无法去演奏”,“天呢,你没有看见那些街道吗?有上千条!你怎么去选择那一个?”。这几句话充满了哲理,我认为原著作者巴里科和电影导演托纳多雷讲述这样一个梦幻的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制造一种很“文艺”的调调,而是阐述某种人生哲理。实际上,和1900对无限的恐惧相反,现代人正是在追逐着无限,我们贪大,贪全,贪广,房子要住大的,哪怕被每月的房贷压的生活质量下降;交际圈要交广些,哪怕每天疲于奔命于并不让自己愉快的应酬;旅游要走遍世界,哪怕其实只是疲惫的赶着在一个又一个景点的人群中拍照;炒股也有“不涨到翻倍不痛快”,哪怕每天被指数折磨的大喜大悲。还是看看这个“宅男”1900,反观自己,其实我们都是宅男,我们都是在自己营造的世界里生活,我们总有个无形或有形的圈子,但是似乎“开疆扩土”是人的本能,我们总是希望这个世界更大些,更广些。其实,并不是因为你走遍了这个城市的大街小巷,你的世界便扩展到了整个城市,哪怕真的这样,你也只是有了个城市这样一个更大的宅子。所以,1900不贪求太多,他一生都在一艘船上生活,这是有限的;但是他一生都有音乐相伴快乐的生活,这是无限的,快乐而自在的生活才是无限的。正如我们拼命拓展的交际网永远是有限的,但是和其中几个真正的知己在一起的快乐才是无限的。

  1900在邮轮上有自己的快乐,也伴随着一些悲伤,但是,快乐从来不是仅仅以空间的广度来评判的,就如你有一笔钱,可以买大房子简装修,也可以买小房子按照自己的意愿精装修(当然,精装修的意义不是买一堆豪华家俱的堆砌)。1900选择在一个相对狭小的世界里精心构筑他的世界,安逸而愉快。而在我们看来,这样的小小的快乐永远是“有病”的,就如我们如果看到一个人沉溺于数学而废寝忘食,会认为他是一个科学怪人,为他随时可能的英年早逝而悲哀;如果看到一个人长期执着的在农村搞什么社会试验而履受挫折,会认为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为他干些“不实际”的事情而悲哀。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总是很自恋,常常看到他人沉浸于一些比较“独特”的事物而不问世事而感到“悲哀”,而对他们表示不解和“同情”,特别当这些人甚至为之折寿或是如1900那样“找死”后,更是如此。其实,生活方式本来没有定义,其实想想,1900在一艘船上就活的那么滋润,一些人一天到晚在屋子里闷头看武侠小说、漫画书就那么快活,我们这些号称精神健康,性格乐观的人却常常无名的不停唠叨“真郁闷”,这时的我们是不是会突然感到一丝沮丧,而对宅男们有些羡慕,同时意识到,其实我们都不过是在自己的世界里有喜有乐的宅男。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及影评【5】

  终于看完了《海上钢琴师》。

  1900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音乐中,也同时把自己禁锢于自己的世界里——他的全部世界就是他所生活着的Virginian号豪华邮轮。

  对于1900而言,音乐,是用来娱乐自己的——他永远为了自己而弹奏着,永远不让自己的音乐和自己分离。

  1900的存在很特别么?未必,他的生命因为没有踏足过真实世界而显得尤为纯净和清澈,甚至纯净和清澈得不能够生活在这个真实的现实世界里。最适宜他生活的地方,是Virginian,一个漂浮在海上的乌托邦,一个能够让1900这样纯粹且单纯的音乐圣徒栖息的地方。他不能,也不应该走进我们的世界,我们的世界对于1900而言,太肮脏,太复杂了。

  究竟是1900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空间里了,还是我们让陆地桎梏了我们自身?城市里有着成千的街道,我们迷失于其中,看不到天的尽头,而大海以其广博的胸襟,容忍并珍藏了1900这个特异的存在,也甚至是因为大海的广博,1900看到了世界的尽头。

  影片中有两个镜头很让我感动,一个是因为其艺术性,另外一个则是单纯的感动——对一个膜拜音乐的人发自内心的由衷感动。

  当1900从甲板上缓缓走下舷梯时,摄影师并不像其他同类镜头的处理方式那样,由近及远的慢慢拉长景深,而让作为主体的1900的身影在以庞大的Virginian号做背景的环境下,越变越小——这是一种真正的渺小。摄影师选择了另外一种处理方式——几乎是前无古人的处理方式——当1900一步一步的捱下舷梯时,镜头以同样的缓慢和凝重由远及近,最后渐渐定格,转而我们看到的是从舷梯后方的角度拍摄的1900沉重的脚步,以及透过舷梯的缝隙和1900双脚展示给观者的纷繁而凌乱的城市。而后,我们从1900的眼眶中看到了一个别样的城市——张牙舞爪的炫耀和叫嚣着自己的浮躁,扬扬自得的伸展着栉比的高楼和烟囱。

  很特别的表现手法,当影片行进到最后,Max问及1900为何不愿意离开Virginian的那一瞬间,我们就不难理解1900的答案了——琴键太大,音乐无从而生;城市太大,我们无从而生……

  而另一个镜头,在Virginian被炸毁的前一刻,忽然一双手,干枯的手,轻轻的摆放在观者眼前,然后这双手开始在空气中弹奏,背景音乐是那首美妙的乐曲——1900为了心爱的女孩所即兴演奏出的爱语。钢琴的声音,尤其是这样以单音为主的简单旋律,总是显得特别的干净和轻灵,仿佛是1900那颗安定的心一般,平缓的旋律倾泻着柔情,不仅是对那个曾经出现在1900生命里的姑娘的柔情,更是1900膜拜着钢琴、膜拜着音乐时,心里自然而然的散溢出的柔情。

  还有一些细节化的东西。

  影片的前半部流淌着明快和欢乐的音乐,而后半部则几乎都是以那段1900唯一留在人间的那段短曲及其变奏——空灵短巧,细微孱弱得如同1900具备自闭潜质的心灵。

  而影片另一个不得不说到的细节,一般的回忆录式的影片在回忆部分总会制作成比较灰暗的色调,而在《海上钢琴师》里则完全颠覆了这个传统——我们所看到的Max的叙事时间里,影片呈现出一种阴暗的效果,仿佛是Max所生活着的战时乱世所带给Max以及和Max生活在共同的时代背景下的那些芸芸众生的心理——阴冷、悲伤、困苦、颓废。而当Max开始回忆过去和1900在维吉尼亚号上的生活时,影片的色调转为鲜艳而明快的亮色。可是我们不难发现,从1900第一次也是此生可能仅有的一次邂逅爱情——无望无果的爱情起,原本海面的晴澈和湛蓝被一种潮湿且伤感的连绵不绝的阴雨所替代了。那个姑娘出现的时候,舷窗外是霍然腾起迷雾的大海。而后,在Virginian的甲板上,大雨滂沱中,1900讷讷的看着那个被一袭黑衣和一把黑伞笼罩着的姑娘,张开嘴,妄图说些什么,继而却有无奈的闭上了嘴巴——用言谈与人沟通,始终不如用音乐来得更流畅。即使雨停了,天气却依然继续阴森着,于是1900只得和那个不知名的姑娘在一偏阴霾和涌动的人流中道别。

  另外关于以爵士乐作为影片的主体音乐类型。

  爵士乐很奇妙的,居然可以一边表现着别有忧愁暗恨生的情意,一边又可以跳动出充满了对这个世界的嘲讽的音符。爵士乐的自由节奏全然破坏了过去那些传统音乐的模式。如同1900自身一样,以其的存在嘲讽着这个无聊的世界,同时却又不得不为自己的出生黯然伤神不已。

  总之,很值得一看,很值得品味——音乐,其实就只是表达我们自己的另一个方式而已,只不过1900比我们任何人都表现得更为极端。

  记得,仔细的聆听影片的配乐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