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写范文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 > > 工作范文 >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13篇(写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2022-08-04 17:02:00读后感

  下面是范文网小编收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13篇(写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供大家赏析。

《呼兰河传》读后感13篇(写关于呼兰河传的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时光的河入海流,长大的人儿分头走。人们直到长大甚至年老才能回想起童年的美好。童年,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换着色彩。我赤足站在河边,正准备用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之时,我和她邂逅了。

  在后面的相处中,我了解到,她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她是把狗尾巴草当成谷穗的女孩,她就是《呼兰河传》作者——萧红。

  萧红,一个拥有灰色童年的小女孩,就这样无声地走进了我的视野,让我感受到了无比的心疼和惋惜。

  她,从小饱受父母的冷眼、奶奶的打骂,一个几乎没有爱的童年伴随她成长。唯有和蔼可亲的祖父让她尝到了一点爱的滋味,他如一缕温暖的阳光洒向萧红日渐灰暗的心灵。

  她唯一的快乐就是在祖父的园子时的时光。她很喜欢在那里玩,看她在鲜花遍地开蝴蝶满天飞的后院中,欢笑不断,“栽”白菜却将白菜踢飞,“拔”野草却误拔谷穗,给祖父头顶插花……园中各种趣事连连令读者也欢笑连连,将先前的悲凉凄惨顿时抛之脑后。

  在这部半自传体小说中,萧红的记忆之口像是装上了水龙头,有条不紊地流出,一段段地述说。这里的小村庄,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和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类似于团圆媳妇的悲剧数不胜数。我不知如何去评判哪个值得同情,而哪个值得痛恨……

  我和她的邂逅是那么的转瞬即逝,希望她的后来可以弥补她内心深处遗失的美好。

  “花开了,就像睡醒了似的。”你走了,就像这邂逅还未开始似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2

  《呼兰河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这部小说是她的代表作。著名文学家茅盾曾这样评价“它是一篇叙事诗,是一副多彩的风景画,是一串凄婉的歌谣”。

  《呼兰河传》全书共七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的“回忆式”小说,里面的人物描写非常鲜活、灵动。虽然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并无太多联系,但让人感觉浑然一体,用孩子的视角把这座小城的故事娓娓道来,让我读的津津有味,这也许就是这本书的妙处所在吧。

  小说中我最喜欢的是描写作者在祖父身边生活的场景,尤其是祖父那美妙的菜园子。这里用了许多拟人手法,把动物、植物描写的栩栩如生,一切都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看着“祖父种菜,我就种菜……”“玉米想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到天上去,也没人管……”等句子,就仿佛“看”到了一个美妙的童话世界,我不禁羡慕起萧红来了。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使是萧红后来有不幸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就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我看后觉得好可怕,毕竟一个人被活生生地折磨而死,是多么的可伶、可悲!封建社会真是害死人啊!

  我们现在的生活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真是幸福无比、丰富多彩。即便是疫情期间在家中隔离,我们也是有吃有喝,可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就抱怨学习压力大、家长管的紧,殊不知在旧社会的孩子们过的都是怎样悲惨的生活,我想读完这本书大家应该会有所感悟。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3

  著名作家茅盾曾评价这本书:“一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说到这,你应该会知道这本书就是二十世纪女作家萧红所写的“现当代长篇小说经典”《呼兰河传》。它是二十世纪中国最清凉的人情小说,也是女作家萧红一曲哀而不伤的挽歌。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东北呼兰河畔一个小县城里,住着女作家萧红,她从寒冷的冬天开始记录。也许,这段童年回忆对她的印象太深刻,至她长大了,还记得这段又伤心,又快乐的童年。

  《呼兰河传》所描写的场景,事情都十分仔细。不说作者萧红的童年记忆全在上面,但我肯说,只要是记得的,只要是书上萧红写了的,都是十分详细的。

  “西二道街上,不但没有火磨,学堂也只有一个。”“有一次一个老绅士在泥坑涨水时掉里面了。”“来了风,庙子上的铃子格棱格棱地响。王寡妇的破框子虽不会响,但也会东摇西摆地作着态。”这几句话看似没什么特别的,但是这几句话和文章里的其它话都有一个重要的手法,也是许多人丢了的手法,那就是贵在写实。很多人看见文章要求是“写一篇亲身经历的事”,就拿生活中的一件事,把它改改改。原本的事就被改成另一件事了。这样一来,就成了编,这样是可以,但是写文章还是讲究原汁原味的好。当然,加点辅料,也就是好词好句来画龙点睛,会让文章变得更有趣。

  读着读着,我发现了文章的另一个特点兼优点。

  很多人和我一样,看见悲惨的电视剧、文章都会伤心。有时候这个“环节”过了,还沉浸在眼泪海洋里。这时,我们可能需要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物来“治疗”一下我们。而作者萧红,每次在写完比较凄惨的段落或篇章以后,作者萧红就会写上一些充满正能量的植物,写得栩栩如生,让人身临其境。《呼兰河传》这本书不仅是一本著名的长篇小说,也是萧红的自传。独特的写法让我一遍又一遍地翻阅……

《呼兰河传》读后感4

  转眼间,半个学期过去了。我读了一本萧红的长篇小说,名字叫《呼兰河传》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讲的是萧红小时候在哈尔滨市的真实故事,一个个故事都让我感动不已。

  最让我难忘的是萧红的祖父。她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了。萧红家有一个大花园,她和祖父经常在这个花园里玩,花园里有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萧红的祖父的眼睛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和孩子一样,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个手杖,遇到了小孩每每喜欢开个玩笑说:"你看天空飞家雀。"趁孩子往天空上一看,伸出手把那个孩子的帽给取下来了。有的时候放在长衫的下面,有的时候放在袖口里头,他说:"家雀叼走了你的帽啦。"孩子们都知道祖父有这么一手了,并不以为奇,就抱住他的大腿,向他要帽子。祖父常常这样做,也总是把帽子放在同一个地方,总是放在袖口,那些搜索他的孩子没有一次不是他在他袖口里把帽子拿出来的。好像他和孩子们约定好了似的:"我就放在这,你来找吧!"

  他的祖父是多么慈祥呀!他的祖父是多么有童心童趣呀!他的祖父是多么和蔼可亲啊!希望我也有一个这样的祖父,那我是多么的幸福啊!可以安慰我,可以陪我玩,可以带我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

《呼兰河传》读后感5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呼兰河的人们所产生的不幸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压迫的苦果,不如说是其思想的愚昧所带来的恶果。比如团圆媳妇家的悲剧,为什么人会死,怕真不是婆婆人恶毒,而是千百年根深蒂固的观念一代一代地流传下来,在某种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共同的顽固的价值观,他们所有的亲友邻人都觉得团圆媳妇的行为举止不对,想把它矫正过来,最终共同活活把团圆媳妇折磨死了。

  这难道也是阶级压迫吗,我看未必,这种愚昧的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不高的生产力和千百年的文明传承,来自于社会现实。撼山易,憾人心难,这隔了几层的我们看来,这是愚昧而不可理解的,而在当时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人看来,那恐怕是再正常不过的。

  所以,个人觉得,萧红的个人悲剧怕也多多少少来源于这里,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自己的思想观念超前于自己所处于的时代,那绝对是一个悲剧,如果做不到糊涂一点,那么人生注定是要坎坷的。因为对于作为一种社会动物的人类来说,如果做到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众人皆浊我独请”,那绝对是不容于人,不容于社会的,轻则受到排斥,重则有可能像西方众多中古世纪的科学家那样,丢掉性命。也许,就算不被社会清算掉,自己也可能受不了这个荒谬而不可理喻的社会,以自杀为结局。也许,那么多杰出人物走上这条路,也是有这个原因在的吧。

  所以说难得糊涂,也难怪苏轼洗儿戏作,“世人养子望聪明”“我愿生儿愚且鲁”,世人大多是有排他性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行为与大众不同,大多是要以悲剧收场的。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读后感7

  笔调细腻,安静随意,却又淡漠忧伤,在她的笔下,呈现出一座缤纷的城市。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感情,一直都是那么淡漠忧伤,但提到她的祖父时,笔调一下子轻盈明快起来。这座小城里,究竟有着作家萧红怎样的回忆呢?

  写到祖父和他的园子时, “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跟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不经意间流露出的感情,亲切的称呼,足以看出作者对园子深深的感情,仿佛把蜜蜂当做一个调皮可爱的孩子一样,用母亲般疼爱的口吻进行了描述。作者细腻的描述间,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调皮的小女孩,踢白菜的胡闹,捉蜻蜓的三心二意,拼命洒水的活泼,不服气着辩解的可爱倔强……

  但是,在描写其他地方的时候,笔调一下子淡漠而忧伤起来,平静的叙述的口吻,仿佛一切都不起波澜。即使是哪家人家里出了事,大家悲伤一阵子,这事儿也就过去了,一切都恢复平静,不管如何,日子总是要过的。开始我并不认同,可是,后来我想想,的确是如此,那家人肯定是悲痛欲绝,但周围的人,那出事故的人与他们又没有关系,他们自然不会永远记着这件事,慢慢地这风波也就平息下去了,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啊!但是,作者这里的倾诉,为什么感觉有着悲伤感,还是,她曾亲眼看到过这样的事?

  作者对自己亲人的描写,祖父是重中之重,对祖母、妈妈、爸爸的描写则略少些,也就是作者并不喜欢严厉的祖母和冷漠的爸爸妈妈,而喜欢亲和的祖父。爸爸和妈妈一直对幼年的萧红十分冷漠,祖母更是用针扎过小萧红的手指,借此整治她的调皮,所以小萧红无论如何都喜欢不了他们,但是,当最后描写祖母不是躺在床上,而是躺在长板上,被白布单盖着的时候,虽然是平静的描写,但却从中感到作者的一种空茫和不安。

  其实,这座热闹而缤纷的城市——呼兰河小城,萧红还是爱着这里的吧!合上了手中的书页,我却还沉浸在呼兰河的故事里……

《呼兰河传》读后感8

  童年是快乐难忘的岁月,是稚嫩、阳光的时光。童年永远无忧无虑,永远天真快乐。即使偶遇挫折和伤感,童年也永远洋溢着无暇的笑脸。每个人的童年都不一样,童年是人生中最烂漫、最难忘的一页。我们一起来读读《呼兰河传》,感受作者萧红的童年吧。

  《呼兰河传》记述了作者儿时在故乡黑龙江呼兰县的亲身经历,作者萧红通过仔细的回忆,用抒情法和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写作方法,创作了这部“回忆式”的巅峰之作。萧红在1940年写这部作品,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最激烈、最艰苦的时期,出于担心家乡、怀念家乡,她写下这部小说,这部小说不但是巅峰之作,而且写作形式也别出心裁:书中写了许多人物,但没有主角,书里写了许多故事,但没有主轴,全书七章可以独立成多个故事,却又俨然一体。这种独特的写法萧红运用得十分巧妙。

  萧红写的《呼兰河传》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亲切,让人感觉身临其境。主要介绍了呼兰县她家左邻右舍之间的趣事和乡里乡亲之间的种种乐事。主要记述了自己小时候与邻居、祖父在家中、乡村间、菜园里快乐、无忧无虑的生活。书中多有语言、情景和动作描写,十分口语化,让读者感受亲切、亲近。这本书看似普普通通,但又好像有种魔力,这是因为萧红“回忆式”的奇妙写作方法和娴熟轻巧的文笔,这本书才会被世人传阅。

  读完这本书令我回味无穷,萧红用神奇的写作方法把她小时候的天真烂漫、悲欢离合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有种近距离的亲切感。从这本书中我读到的不仅仅是萧红儿时与亲人、朋友在一起的种种趣事以及她的纯真快乐,更读到了她稚气可爱的内心世界,也了解了许多她儿时那个时代我国的风土人情。读起来又好玩又顺口,这也是她成功的所在。我们都应该去品读大作家、成功人士的童年,去细想他们是怎样成功的,把他们小时候的种种经历写在我们成长的足迹上,你会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别样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9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

  ——《呼兰河传》

  鲁迅先生曾有写过一个有趣的人物——阿Q,而在萧红的《呼兰河传》中,有二伯也是一位阿Q式的人物。他可爱,又可怜。

  有二伯是一个要面子的人,如果我有东西吃不给他,他便向你要,你若给他,他又不要,真怪异!

  有二伯有许多缺点,却有一点令人敬佩,他很忠诚。有二伯在萧红家待了几十年,除了偷点东西以外,从没有做过什么对主子不好的事,他忠心耿耿,按有二伯的话说,就是“你二伯就是愧心事不敢做,别的都敢。”

  一个人忠诚,是立身之本,你若不忠诚,见风使舵,最终会被世人所唾骂。一个人不忠诚,就像一朵花没有花蕊;一个人不忠诚就像树没有枝干;一个人不忠诚,就像鸟没有翅膀。忠诚,是多么重要。

  吕布,三国时期的第一战将,他武功盖世,却为何被世人唾骂,因为他不忠,先后投奔丁原、董卓,被金钱所奴役,被董卓所收买,杀死了丁原。一位“三姓家奴”,不仁、不义,怎能流芳百世?只能遗臭万年。

  同是在三国,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让我们敬佩,也不求功名,只为报刘备对他的恩,他忠心不二,为了辅佐刘禅,每日呕心沥血地寻找制胜关键。

  忠诚,才是立身之本。

  在明朝末期,吴三桂镇守清军攻入城的最后一道防线,崇祯皇帝期望他能守住这一关,不能让大明帝国断送在自己手上。可是,吴三桂让他失望了,吴三桂大开城门,欢迎清军入关。

  从那一刻起,吴三桂再也不是大明王朝的功臣了,而是一个卖国贼。他不忠诚,不为国家利益着想,就这样,大明王朝从此消失了。

  忠,人之本性。而吴三桂不忠,他的所有成就将从此烟消云散。因为,只有忠诚才会有人信任,有人去关注。假若不忠诚,你不再拥有什么。

  忠诚,人之本性。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今天买了本《呼兰河传》,到家就读了起来。其实初读《呼兰河传》,我并不怎么喜欢,耐着性子看了一遍,随手就丢到一旁了。当我重新翻那本《呼兰河传》,细细品味,才发觉得它的精彩。

  这本书是萧红写的,她写了她童年住的呼兰河这个地方。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讲述了20世纪初作者的童年。

  首先讲了呼兰河传的冬天,以寒冷的环境描写了一系列的事,主要写我和祖父在祖父的菜园里愉快地玩耍的快乐也是“我”在童年里永远也无法忘记的`记忆。虽然祖父的身体老了,但他还是有一颗童心,这也应该是“我”为什么在祖父和祖母之间更喜欢祖父的原因了吧!并且祖父也非常喜欢跟小孩子玩,经常小孩子一来,祖父就把他们的帽子藏起来,但总是藏一个地方,就像跟他们约定好了一样。“我”就放在这,你们来拿。

  而这也是整本书中最温暖的回忆。

  呼兰河传是一个非常信鬼神的地方,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等等都体现了人们的迷信。

  跳大神,大神是治病的,她们会穿着一些不寻常的衣服。而且他们会把招牌弄得非常旧,就会体现她一年跳的次数多,生意就会更兴隆,赚的钱也更多。

  放河灯,七月十五日,呼兰河上会放河灯。这是为了让死了的冤魂怨鬼从地狱里脱生。

  四月十八日娘娘庙大会,人们会去呼兰河附近的两座庙拜祭,表达了人们对神的尊重。

  小城中的人们,大部分都是看客,他们愚昧无知,冷酷无情,对生命漠视,这就是呼兰河的人才。

  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就是被他们活活整死的,让我们看到了人性丑恶,封建的思想以及丧失的良知啊!读此,我感到十分悲哀,为小团圆媳妇而悲哀,也为他们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而悲哀。

  万幸,在冯歪嘴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他在王大姐死后,一个人独自带着两个孩子,生活虽然很艰难,但他没有放弃,该干嘛干嘛,面对生活的困难的时候,他没有屈服,虽然他的眼里常含泪水,但当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孩子正在慢慢长大,他就立刻把那含着泪水的眼睛笑了起来。

  没错,只要有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们要相信,没有到不了的明天。我相信,这也许是作者的期望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这天,父亲无意中借来了一本书,说要我看看,提高语文阅读水平。我接过这本书,上面写着《呼兰河传》四字,我带着这本书来到自己的房间,默默地翻开,静静地看了起来。

  《呼兰河传》描写了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东北小镇呼兰的风土人情。《呼兰河传》中的那个单纯的“我”在经历几许变故后,漂泊动荡的生活让她拾起记忆的碎片,并利用这些碎片编织成她记忆空间里的梦幻,在那远离尘嚣的梦境里她守望现实生活的孤独寂寞与凄清。作者以自己零碎的记忆编织出的《呼兰河传》让人感觉到了深深的悲凉。那些作者童年的音符陆续挂在我们眼前,述说着作者童年的回忆,凄凄凉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中的冯歪嘴子很坚强,面对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依旧乐观的活着。有二伯忠实勤恳,最后逃不过时间的流逝逝去。小团圆媳妇很悲怜,在经历了挨打、跳神、热水汤驱鬼后病好转,静静迎来的却是命归黄泉的悲哀事实。文中还有很多的人物都是个性鲜明的。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写这本书时,仿佛很悲伤,她写这本书可能是为了用童年的回忆,来慰藉着自己孤独的记忆。《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想到了一些为命运的悲苦而失去信心的人,那些人都不够坚强,而相反作者萧红的命运也如此,但她还是如此坚强,在文中用笔述说着童年的回忆。作者很怀念家乡的一切。

  作者很平静的等待着自己的未来,几乎已经知道未来发生的事,知道自己生命流逝时的孤独无助。感、感觉现实永远是残酷的,在默默中,生命在缓缓的流逝,带着凄惨而温馨的记忆,流逝……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呼兰河传》这本小说我是第一次接触,以前从没听说过,今天读过课文《小团圆媳妇之死》才知道有这样的一本小说,虽然我才只读过其中的一小节但是足以让这本小说在我的脑海驻足。

  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觉得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节选主要讲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还被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说她不能受凉,还用棉袄把她蒙起来,蒙的没头没脑的连脸也不露出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说怕她受凉。真是太虚伪了,如果将心比心,如果有人这么对待她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真是不知道她被折磨过多少次,“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这句话竟然是小团圆媳妇自己对“我”说得,可想而知她一定是不止一次被这样折磨了,接下来真如她所说的该“洗澡”了,但此“洗澡”非彼“洗澡”,她的洗澡是被她婆婆在众人面前把衣服扒光扔进滚热的热水中,还被人按着头,从头上浇水,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洗澡是非常享受、舒服、惬意的,而小团圆媳妇却洗的吱哇乱叫的,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折磨!

  她最后被烫昏过去了,就这样连续洗了三次才肯罢休还说是为了驱邪;就这样被折磨了六七天里,她都是不饮不食的昏睡;就这样她家里的人还说“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用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四五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六七天,这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会问他们还有没有人性,这样对待一个小姑娘,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更可恨的是在小团圆媳妇死的那天,埋葬她的那天去帮忙埋葬的人却好像是过年回来的,而不是出丧回来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萧红说的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人性愚昧到如此地步,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忘却呢?